第三十一章 信仰道德
是天道很不容易了解,我们直接要去了解他很难,所以我们就透过神,各种神对我们中国人来讲,都是我们通过神去了解天道,去了解道理。
我们信仰一天多神,一个天但是好多神能解释,而不是迷信多神教。很多西方人一直跟曾老讲,你们最迷信,还那么多神教,讲我们一神教,曾老不便跟他们讲什么,只是我们身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了解,我们绝对不是多神教,我们是什么?我们知道天只有一个,可是你在不同的地区,你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你看靠近海洋的地方,他就告诉你海里面有很多资源,你要好好保护他。可是你把这些话,去跟那些深山里面人讲,他就觉得毫无意义,因为他那里也没有海,他也没有看到有那么多什么海上的资源,所以中国人告诉你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它每个地域有它的差异性。
天理只有一个,但是为了地,它有各种变化,因此呢我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它自然就形成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单纯的。有我们亲眼看到的人死了就死了。但是我们很不情愿说这么亲密的人。这么跟我们有关系的人,说死就死的,所以我们就认他没有死,有什么,他有鬼,人死便鬼,所以我们要好好去埋葬他。中国人很重视最后的叫做什么,叫做善终,中国人很重视一个人的善终,而且对处理往生的人,那种殡葬我们也是非常的谨慎,就是表示,我们有这份浓厚的感情在里面。但是人死了就是鬼,我们还是觉得不值得,所以我慢慢提升,提升到说你活着的时候,只要你品德修养好,你死了以后不是鬼而是神,曾老想就是这么一个转变而已。人死为鬼,鬼就是规矩,这大家很容易了解,可是我们不甘心你这样子,我们总觉得你应该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可以更提升你的地位。所以人死了,如果那些很值得我们纪念的,对人群社会有很大的贡献的,我们就尊称他为神。
最清楚的案例就是关公,因为关公大家很熟悉的,他实实在在就是个人。他活着的时候,实在讲你是吃尽千辛万苦,没有得到什么享受,可是他死了以后,他不断地提升他的地位。这样我们才能够了解,中国人讲的一句话不争一时争千秋。你从关公的生平跟死后的发展,你应该深深地体会到,人活着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死后的生命反而是很漫长的,所以曾老常常问人家,到底是生前重要还是死后重要,我们也请各位自己去想。生前很短暂,而且世界上有很多局限性,太多的环境,让你没有办法发挥你的理想。但是死后呢,你看关公就好了,一路生生到现在,变成什么变成武圣人了,跟孔子是同的地位啊,孔子是文圣人关公变成武圣人了,地位很高了。而且佛教道教还有儒家,三教九流共同都尊奉他,突破了这个宗教的分别性真是不容易。我们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做关公,没有这个意思,因为这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我们只是从这里来了解到,我们尊奉神明,其实是期待自己有一天,我有办法跟神明一样的受人家尊重,让人家当做明镜来反省他自己,来提升他的品德修养,这叫做修己安人。所以修己养人,在活的时候啊,就说你好好修养自己,然后很多人都愿意跟你在一起。可是你死了以后呢,那就更不得了,你生前的修己影响到哇后代子孙,那这个贡献更是大的,你看历史上的伟人,我们去看不一定说他都是很成功的,都是赚大钱的啊,都是有富可敌国的,都是住豪宅的,都是衣服穿名牌的,不见得。相反都是些品德很高尚,值得后人学习值得我们仿效,我们为了表示我们的敬仰,就把它塑造成圣。但是这样讲还不足以了解我们中国人真正的用意,我们中国人很坦白讲,我们是非常实际的,当然你用现实这两个字其实曾老也不反对啊。中国人很现实,我请问你不现实,你怎么过日子,你怎么过生活,生活本来就是很现实的,一文钱就可以逼死英雄汉,因此我们什么都不反对,你说反对人家赚钱那是唱高调,你说看不起有钱人那是仇富,这都是不正常的心理。
我们应该了解孔子读透了《易经》以后,他的核心思想就是无可无不可,这个无可无不可啊,他在系辞传里面写的很清楚,就是不可为典药。他不能够说抓住《易经》的经文就,把它当做就是这样,不能有变化,那就失去掉《易经》的意识,任何事情有它的规矩,但是都可以因时因人因地因事而做一些合理的调整,以求制宜,制宜就是有合适的效果出来。
所以我们看到人死了以后,尤其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真正的是很舍不得的,再加上以前的人,人死的就往偏僻的地方或者荒郊野外一丢,多用个什么东西遮一遮,然后动物就在啃啊弄啊,然后我们又看到以后顿时不忍心。所以中国为什么会重视殡葬,我们还有一句话说,结婚的时候你可以不去送礼就好了,送葬的时候你最好亲自去看一看,因为以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所以我们现在感觉到人能够说再见了,这也是一种很值得珍惜的事情,再见就表示我们还有机会再见面。这一次相别,永不见面的那种几率是相当的高,我们常常讲再怎么样辛苦也要送他一程。其实他知不知道,但我们总认为他知道,最起码我们表示我们的心意,问心无愧,死而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