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悖论与计谋 > 四大阳谋之一(推恩令)

四大阳谋之一(推恩令)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温水煮青蛙,还是学他爹那一套谁不服就揍谁呢?

在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开始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他对汉武帝建议说: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这是啥意思呢?一是诸侯王的地盘太大了,威胁太大了,必须要削弱;二是不能学晁错那样去蛮干,这样会造成大汉王朝的资源内耗;三是建议打着“仁孝”的名义,主动帮诸侯王分家,让他们一代不如一代,然后您还赚了一个好名声。

这就是著名的“推恩令”,具体的内容就是:原本诸侯王的土地,只能由一人来继承,这个人选便是嫡长子。但皇帝要雨露均沾,下令诸侯王,只要是诸侯王的孩子,不管是嫡还是庶,都同样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

汉武帝是何等聪明的人?稍加点拨就明白这一招背后的威力和好处在哪里了!于是,立马就采取了主父偃的建议,全面推行“推恩令”了。

推恩令的逻辑分析

推恩令的表层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打着“皇恩浩荡”的名义,帮助诸侯王分家,把诸侯王一脉传承的一个拳头,逐渐分成越来越多的手指头。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更深入一点去思考,就会发现很多不同寻常的地方!

第一点,推恩令只不过是把诸侯王的权力和地盘打散了再分出去,并没有额外剥夺诸侯王什么东西,还是泼出去那么多水。那么,皇帝是怎么来完成中央集权的呢?

打散了、揉碎了的东西有一种什么好处?那就是便于单个管理,因为单个诸侯的实力越来越弱,他们的威胁性就会越来越小,只能渐渐地对中央政府唯命是从。

那么,他们的单体实力虽然变小了,不还是可以联合起来吗?毕竟整体权力和资源体量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呀!但这也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为什么?因为人心各异,那些自立门户的小诸侯是不可能不约而同地团结起来一起对抗中央政府的,每个人都会先立足于自己的既得利益。

联合搞事历来都是十分艰难的!远的不说,“七国之乱”之前,吴王刘濞就联系了很多诸侯王吧?大家也都答应共同出兵了吧?结果是不是有很多诸侯王(如齐王)就临时反悔或坐山观虎斗了?

推恩令把诸侯势力进行无限切割了,首先就保证了中央政权的安全问题。

那么,中央政府又是如何去完成他的权力回收的呢?两个方面,一是等某个诸侯王断代,中央政府可以名正言顺地把这一部分利益回收到中央;二是当这些诸侯王越来越小,小到一定程度就直接被郡县政府机构接管了。

第二点,诸侯王也都是聪明人,稍微想一下就明白“推恩令”是中央政府在对他们实行慢性死亡政策,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反抗呢?明知道到头来是个死,咋就没有勇气反抗一下呢?

诸侯王之所以会老老实实地去接受“推恩令”,其实主要也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他们在名义上不得不接受。在儒家思想体系之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况这还不是叫你直接去死,只是帮你分一下家,让你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到雨露天恩。你若是敢公开把皇帝的好心当成驴肝肺,那你就等着承受舆论与政治的双重制裁吧!

其次是为了维持内部稳定,诸侯王必须要接受“推恩令”。按照原来的“嫡长子继承制”,诸侯王的其他儿子们基本上就是“天天闻着肉香,但是吃不上肉”,这如果是制度明文规定倒也罢了,大家只能认命。可是,皇帝颁布了推恩令,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财产了,若是诸侯王坚决不执行的话,十之八九,他们家里会被搅得鸡飞狗跳的,杀兄弑父的事情就说不准了。这种情况下,就连最受伤的嫡长子估计为了团结其他兄弟,都会抱着破财消灾的心态主动去拥护中央的好政策。

最后基于实力的“两害相权取其轻”思想也迫使诸侯王必须要接受“推恩令”。其实地方诸侯王挑战中央政府是属于以一隅战全国,正常情况下,几乎是没有成功的可能性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的藩王造反(朱棣是个例外)很少会成功。汉武帝时期,前朝的“七国之乱”还历历在目,诸侯王对自身的实力心中有杆秤,是不敢轻举妄动的。造反这种事,如果不是被逼得无路可选的情况下,一般人是不会选择的。推恩令虽然能让诸侯王慢性中毒,但是,毕竟痛感没有那么强烈。两害相权取其轻,他们只能逆来顺受地选择接受推恩令。

那么,推恩令是否只有上述这些明面上的作用呢?显然不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以前的诸侯王是一个大体量,因为实力强劲,地方政府根本管不住他们。但是,推恩令实施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