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悖论与计谋 > 四大阳谋之一(推恩令)

四大阳谋之一(推恩令)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恩令”被誉为千古第一阳谋,它实际上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帜,冠冕堂皇地实现管理者的管理目的。

推恩令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完美地解决了从汉初遗留下来的“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问题,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牢靠的保障。

顾名思义,“推恩令”就是推广恩惠的令的意思。推广谁的恩惠呢?自然是皇帝的!向谁去推广皇帝的恩惠呢?自然是诸侯王以及他们的子嗣们!

那么,这个向皇帝潜在的对手推广恩惠的政策,为什么能成为千古第一阳谋呢?它在逻辑上难以破解的原因又究竟是什么呢?甚至我们可以打开上帝视角,看看它究竟有没有破解之法?

沛县流氓刘老三趁着秦末天下大乱的风云际会之机,一路升级打怪,最后凭借“联合创业”的模式优势打败了大魔王项羽,成功建立了大汉王朝。

创业容易守业难,特别是刘邦这种到处拉投资的联合创业,如何把股份公司变成独裁公司,这刘邦以及他们老刘家后面几代人都在认真思考和终生奋斗的大问题。

刘邦很聪明,他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相当实且合理,他选择了“分步走”的方式。

对于那些暂时还不能摆脱的大股东,他选择了按规矩来,封了韩信等七个人为异姓王。这些人暂时还不能一起得罪,得先稳住他们。然后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再各个击破。

对于手下那帮老兄弟,也就是军功集团,这帮人也是需要依仗的,也不能得罪。所以,也必须给他们分红!但是,既然你们一直跟我混,独立的股份(军政大权)肯定是没有的,你们只能做高管。而且,还得想办法让他们明白,咱们才是一条船的,于是刘邦在晚年灵光一闪,搞出了著名的“白马之盟”。

但是,即便是这样,刘邦对于自家的统治力还是没多大信心。不是刘老三生来不自信,而是他们老刘家的底子确实薄了点。

所以,基于“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考虑,刘邦又安排了大量的刘氏子弟为诸侯王。这一招,现代人都很明白,其实就是用自家人持股去逐渐稀释伙人的股份。

刘邦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就是汉初的“半郡国半分封”制度!

结果,刘邦在解决了异姓王的问题之后,便迎来了生命的终点。把军功集团和诸侯王的问题,留给了身后的人。

吕雉一朝,其实对诸侯王的各种打击是相当到位的。但是,历史的拐点就发生在吕雉唯一的儿子刘盈去世时。刘盈去世了,没啥念想的吕雉把精力全部放到扶持娘家人上面去了,甚至还在临终前动了军功集团的相权,结果引发了军功集团和诸侯王的联合反扑,使得吕氏家族灰飞烟灭。

所以,到了文景两朝的时候,西汉王朝其实在内部集权的事情上,主要还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威胁,一个是军功集团,一个是诸侯王。

军功集团毕竟是打工人,很多事情在名义上是很受限制的,相对比较好解决一点。贾谊给汉文帝提的“列侯之国”,其实基本上就瓦解了军功集团的问题。但是,汉景帝时期又逼出来了“七国之乱”,逼不得已,军功集团又再次抬头。当然,最后汉景帝逼死了军功集团的代表周亚夫,算是勉强解决了这个问题。

剩下一个诸侯王的问题,其实政治天才贾谊也给汉文帝提过金点子,那就是“众建诸侯少其力”。只是因为汉文帝是作为一个傀儡皇帝上位的,不想也不敢过于激进打破皇权之外的两相平衡。所以并没有全面、彻底地去实施贾谊的建议。

到了汉景帝时期,其实当时的军功集团已经被压下去了,只要他能全面去实施贾谊的“众建诸侯少其力”,其实“七国之乱”根本就不会发生。

只不过,汉景帝这位同志比他爹要激进得多,他比较想一步到位。所以在晁错的建议下,急躁地推行《削藩策》,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虽然仅仅花了三个月就被平定了,但是它的后遗症却是巨大的。一是军功集团再度崛起,二是让景帝政府明白了,强行削藩势必会引起暴乱的。

所以,汉景帝后期对于削藩的态度要温和得多,一是他要再次压住军功集团的势头,二是他不敢过于冒险地去逼反所有诸侯王。

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削藩又变成了一个势在必行的事情了。因为军功集团已经被压下去了,而且汉武帝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讲究什么?讲究“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诸侯王自立门户,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既不合法也不合理。

同时,从汉武帝的政治目标来说,削藩也是必须进行的事情。这位同志一开始就是打算死磕匈奴,开疆拓土,留下万世美名的。如果不削藩,他怎么去无障碍地去调动全国资源?你说你豁出去打匈奴,吴国人民或者楚国人民不乐意怎么办?他们消极怠工怎么办?

削藩,是汉武帝迟早要解决的大事!

但是,怎么削藩,这还是很有讲究的!是学他爷爷那一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