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3集《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3集《佛说四十二章经》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出家,辞别亲属,远离世俗贪爱的家。

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在过去无量劫的流转中,我们曾与很多人结了善因缘,也结了很多的恶因缘,所以就有现在的家,若没有缘是不会相聚的。在俗家中,容易产生爱与恨,这些是过去因缘的等流力量,这种爱与恨的干扰,障碍了修学圣道,所以修道前要远离恩爱的种种系缚。

其次,识心达本,解无为法。自己应该有空正见,在大乘佛法中,空观是观照自己的一念心。所谓的识心达本,蕅益大师的注解说,这是一种观照的智慧,观照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在观照时,主要是观照遍计执,遍计执是我执与法执,为什么说我执与法执是遍计执呢?因为我执与法执普遍在一切的因缘所生法中产生执着,所以称为遍,它对一切法普遍执着。也就是说,在我们生命中,没有一种法能离开我执与法执的系缚。

唯识学上说,遍计执是我们的思想所造成,也就是分别的我法二执;分别是指这念心与境界接触时,首先是于境取相,这念心取到一个相貌,相貌本身是依他起,是由业力所召感的相貌,如福报大者,所接触的相貌殊胜美妙,福报差者所接触的相貌粗鄙丑陋,但于境取相时还没有颠倒,之后的施设名言,是我们对这相貌安立了自己的见解与概念,就会起颠倒。

如有一个母亲巡视她两个儿子读书的情况,发现大儿子在屋里打瞌睡,手里拿着书本;经过小儿子房间,也同样看到他在打瞌睡,手里也拿着书本;这时母亲心中做了两个结论,她认为大儿子非常懈怠,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但小儿子却精进用功,连打瞌睡时都还不忘拿着书本。

依唯识学来说,这两个儿子读书的影像现前,这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不能说是过失。这念心在第一念与境界接触时,于境取相,在第二念以后,这念心就施设种种名言,让生命变得复杂起来。本来是一个简单的情境,由善业召感安乐果报,罪业召感痛苦果报,是单纯的因缘所生法,但当我们施设名言时,把痛苦变得更复杂,更难以解决。

譬如说:相逢就是有缘,现在有一百二十几位出家众在义德寺结夏安居,这是因缘所生法,诸位曾在某一个时空,积集了类似的善业,由这共同业力的召感,大家能在这里相聚,住相同处所,受用相同的饮食,这是依他起性。但在这样的依他起性中,大家有不同的名言,少欲知足者,觉得住在义德寺很愉快;不知足者则觉得这里有很多的缺点。如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遍计所执性。所以这念心与境界接触时,只有第一念受用应该得到的果报,第二念以后,我们的果报开始变质,因为不断有名言的变化,其实后来我们都是在受用自己的名言,再也见不到本来的外境,因为外境被自己的名言加油添醋,已失去本来面目。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名言妄想中,自己在心中捏造出影像,然后再受用这个影像,如是再也见不到外境的真实相,见不到真实的依他起性,佛法说这就是颠倒。

经文说:识心达本,前面的遍计执是虚妄的心识,故观察遍计本空,观察心中的名言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如是破除心中的名言,回归清净本性。以这样的观察思惟,理解我空、法空的真理。能如是观察,则有资格称为修道的沙门,因为知道障碍不在外在的人事,而是自己心中的名言。

有人会说,自己过去有罪业,身体有病痛,人事上有障碍的因缘。诸位要知道,外在的障碍只是短暂的,佛法说业力所召感的痛苦果报是短暂的,因业力是无常法,所以业力消失时,痛苦就会消失。

生命中最大的痛苦,是来自于心中的感受,自己内心给自己创造障碍,这种感受是相续不断的,除非遇到佛法真理的开导,否则自己很难解脱。

这里经文说:识心达本,自己应该思惟观察,心中的名言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如是破坏心中的名言,觉悟我空、法空的真理,就有资格称为修道人。就是: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这个是修道基础,道前基础。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