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3集《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3集《佛说四十二章经》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乐果报。这灭是有可证性的,涅槃的安乐果报是可以成就的。

如何成就涅槃的安乐呢?这要修道,戒定慧之道有可修性。

佛陀对四圣谛的示相转,表示我们的生命有两种选择,自己可以选择痛苦,若累积烦恼罪业即趋向痛苦的果报。其次,自己也可以选择快乐,这要积集戒定慧。所以生命有快乐的一面,也有痛苦的一面,快乐跟痛苦完全是由自己的内心所召感,这与别人没有任何关系。由戒定慧因缘召感安乐的果报,由烦恼与业力的因缘召感痛苦的果报。佛陀成道后指出生命痛苦与安乐的因缘,这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

(二)劝修转:

佛陀在示相转指示生命的因缘相貌,接着是劝修转,劝勉我们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我们应该修道来离苦得乐,不要自甘堕落,因为自己可以做选择。

(三)作证转:

最后佛陀作证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这是佛陀证明四圣谛是可以修成的,苦是可知的,乃至烦恼是可以消灭的。这表示佛陀的法门不是天方夜谭,是可以修行而成就的,因为佛陀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这是作证转。以上是法宝最初出现在人世间。

四圣谛清楚的说明,生命有痛苦的因缘及安乐的因缘。作为一个生死凡夫,我们也遇到很多的痛苦与快乐,但我们很难理解痛苦与快乐的因缘,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阿赖耶识的问题。业力的召感性不会立即的表现出来,如今生造了很多戒定慧的功德,但却发现愈修行障碍愈多,痛苦也愈多,这时自己对戒定慧的功能产生质疑,佛陀说戒定慧召感安乐果报,但为什么自己修习戒定慧,结果障碍与痛苦却愈严重。有些人放纵烦恼,造作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他还是很快乐。所以我们会对这种价值观产生质疑。

这应该如何观照呢?我们要知道阿赖耶识有保存业力的功能,造业后,这个业力不会马上得果报,它要有一段时间才能异熟。所以造戒定慧的善业,一定会因戒定慧而召感安乐果报,但不是现在马上得到果报。现在虽造戒定慧的善业,但在阿赖耶识中,有很多前世造的杀盗淫妄的罪业,这清净的戒定慧,会把过去的烦恼与罪业先逼出来,在重报轻受中,让你在今生中有小病痛、小灾难,如是消除你的三恶道果报。

所以对业力的召感性,我们要以现在、过去、未来三世来作观察,不能只观察当下,因为阿赖耶识有异熟的功能。

因此从四圣谛中,身为佛弟子要信仰一个真理:只要造作戒定慧的善业,一定召感安乐的果报;若起烦恼造罪业,一定召感痛苦的果报。身为佛弟子,对这真理要深信不疑,至于业力什么时候会召感果报,这是不可预知的。

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这是说明僧宝的成就因缘。

释迦太子在深夜离开王宫,出家修道,父亲净饭王非常担心,于是在释迦族中选出五位年轻人,派他们去寻找太子。这五个人到了苦行林,遇到释迦太子在修苦行,于是就劝太子回家,但太子不为所动,所以这五个人也就不敢回去,决定跟随太子修行。其中有两人因受不了苦行,先离开了苦行林。太子在接受牧羊女供养的糜乳后,其余三人认为太子失去了道心,于是也离开太子。佛陀成道后,在鹿野苑找到这五个人,于是为他们宣说四圣谛法,这五个人先成就初果,后来追随佛陀修四念处,而次第成就了四果阿罗汉,这是人世间僧宝的出现。佛、法、僧三宝中,佛有说法的功德,法有开慧的功德,僧宝有住持佛法的功德。

以上说明三宝在人世间生起的因缘。

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这段是说明本经的生起姻缘,佛陀在建立三宝后,僧宝中有很多的弟子,在修学四圣谛时,心中有疑惑。法虽是一,但因众生根机不同,所产生的疑惑也就不一。弟子们把心中的疑惑,求佛进止,请求佛陀的开导而抉择是非。佛陀就大慈悲来教导,使弟子们一一开悟,知道如何对治烦恼,突破障碍。弟子们对佛陀的开示,一心合掌,恭敬遵循佛陀的教诲而修行。

所以本经是弟子们在修行过程中,有诸多的疑惑,于是请佛陀开示,在这些开示中,整理成四十二个篇章,流通后世。

甲二、正宗分

正宗分是本经的主要内容,蕅益大师认为本经四十二章中,第一章与第二章是正道法门,是修道的主要内涵。第三章至第四十二章是助道法门,也就是对治的法门。

在正道法门中,蕅益大师认为第一章是修德,这是广大行;第二章是信德,这是甚深见,是对真理的觉悟。所以一章是对理性的观察,一章是事相上的修证,如是构成本经的正道法门。

第一章 出家证果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这段是说明修学之前的道前基础——出离心与空正见,先出离心。若有志于成就圣道,所做的第一件事是辞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