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重生八零:我靠玩具传播华夏文明 > 52禹迹九州,四海天下

52禹迹九州,四海天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给孩子们灌输完【中国】+【华夏】=【中华】的观念,陆小五又开始科普其他中国名称。

很多诗人喜欢用典,所以诗句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中国名称。

比如张说的“禹迹”——

【文明遍禹迹,鳏寡达尧心。】

再比如陆游的“九州”——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里的“禹迹”和“九州”都是全国的意思。

有些诗句里,两个词还会成对出现。

比如庾信的:【九州攸同禹迹,四海合德尧臣。】

为什么“禹迹”“九州”两个词会和全国联系起来?

读过“大禹治水”这个故事的人应该会猜到。

西方有大洪水和诺亚方舟,中国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西方等洪水退去时,陆地早已生灵涂炭。

大禹疏通江河,让陆地显露,百姓皆有地可种,有粮可吃。

《左传》如此评价大禹的功绩:【茫茫禹迹,化为九州……各有攸处。】

大意是大禹走遍全国,划分九州……人兽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禹迹可以理解为大禹的足迹,可九州真的只有九州吗?

这就要看古人对数字“九”是怎么理解的了。

《释三九》曰:【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

古文里的三、九不一定是实数,九很多时候都是虚指的极数。

到了战国时期,泛指很多州的九州拥有了自己的名字,它们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很多名字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可见九州影响之深远。

更加神话的说法则是,大禹为了更有效地统治,将天下分为九州。

大禹治水过程中走遍了大江南北,对各地的妖魔鬼怪都很清楚,为了安定天下,他命人铸造九鼎,对应九州,每个鼎上刻画了妖魔鬼怪的图案,用于提醒出行的百姓。

不过九鼎从夏传到商,再传到周,已经失去了驱除邪魔的效果,变成了天子祭祀的礼器和国家权力的象征。

典故“问鼎天下”里的鼎相传就是大禹的九鼎。

(楚庄王进军东周都城边境,问周定王的使者,放在洛邑的九鼎有多重)

古人说话比较含蓄,喜欢用各种指代词。

问鼎,便是对鼎象征的天子权力产生了觊觎之心。

和“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衍生的“逐鹿中原”一个道理。

禹迹和九州可以指代中国,那么四海与天下当然也可以指代中国了。

天子就是老天的儿子,天下当然由他执掌。

《诗经》有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说的就是“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的意思,可见古人很早就产生了家国天下的意识。

当然,受到时代的局限性,古人眼里的国和天下一样大。

古人最早的“天圆地方”说(盖天说、浑天说)还影响到了很多神话传说、地理名词,比如“大地载水而浮”产生了“四海”和“海内”。

《史记》里众臣劝刘邦称帝的话【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这里的四海就是天下的代称。

刘邦的《大风歌》也有【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随后刘邦又对父老乡亲说【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

四海、海内、天下都有了。

现在大家都知道中国大地没有被四海包围,但古人不知道,他们发现了东海,便推断出其他方向也有海,只是他们还没走到边际罢了。

随着历代疆域的变化,四海指代的海域也在变化,西汉的西海郡设在青海湖附近,东汉的西海郡设在居延海。北边的贝加尔湖、里海等都得到过北海的名称。

东海、南海确有其海,西海、北海始终没有定论,于是,“四海”又延伸出了新的用法,不指海域,指地域。

《尔雅》说:【九夷 八狄 七戎 六蛮 谓之四海】。

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和我们常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如出一辙。

被四方蛮夷包围的中原可不就是华夏一家亲吗。

于是,海不再单指海水所在之处,还可以用来指代蛮荒之地。

现在也有人山人海的说法。

由此可见,汉字博大精深,需要咬文嚼字,但也不能太过较真。

也许有人会觉得英语单词更精准,不会产生歧义,但我们可以用不同汉字造出更多词语,而不是每发现一样新东西就要重新造一个完全陌生的单词。

26个英文字母背起来简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