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重生八零:我靠玩具传播华夏文明 > 51中国+华夏=中华

51中国+华夏=中华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如果说中国是一个地理概念,那么华夏绝对是一个民族概念。

华夏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朝,周人以夏人的后人自居,故顺应天命取代商人。

周人和夏人是否存在血缘关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周人这么做了。

国号为周,土地为夏,以此作为安抚民心的统治手段。

区夏、有夏、诸夏(很多夏),然后是华夏。

周公大封天下,封了很多诸侯国,所以诸夏便是诸侯国的小夏,是一个数量概念,没什么文化色彩。

为了将“束发右衽”的诸夏文化与“披发左衽”的蛮夷戎狄相区分,“华夏”诞生了。

何为华夏?

《礼记·王制》说:【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当然历史上是会发生民族大融合的。

但对当时的周人来说,大家的生活方式差异太大了。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东夷,披发,纹身,有时吃生食)

【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南蛮,刺青,大脚趾相对,有时吃生食)

【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西戎,披发,兽皮衣,习惯肉食)

【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北狄,羽毛做衣,穴居,习惯肉食)

而当时的周人,贵族穿丝,平民穿麻,主要吃熟食和粒食(周朝还没有小麦,学会磨粉也是很后面的事了)

总之,大家的服饰、饮食习惯什么的都不一样。

所以说【中国 夷 蛮 戎 狄 皆有安居 和位 宜服 利用 备器】。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古人的华夷之别不在于血统,毕竟古人无法检测血统,他们在意的是文化,首先是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文化。

现在大家都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在古代,民族间的歧视是普遍现象。

就像后世的政治正确。

为了维护正统,诸夏国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华夏也从文化概念渐渐演变成了民族的名称。

大家都住在附近,又有着差不多的文化,自然而然会形成事实上的民族。

以夏商周人为主体,融合四方夷蛮戎狄的民族群体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壮大,时至今日,大家依旧以华夏民族自称。

即使不谈民族认同,华夏这个词本身也有着极其美好的含义。

夏,古字形象是蝉,象征着生命循环不息。哪个皇帝不希望自己的王朝延绵不绝呢。

夏成为国号后,又被古人赋予了很多引申义。

《尔雅》:夏,大也。

所以利玛窦说夏是伟大的意思。

难怪周公分封,诸侯都很乐意成为诸夏。

华,是花的意思。

花这个字出现在晋朝,所以之前都用华指代,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华、花分开后,古人称木本植物的花叫花,草本植物的花叫花。

有诗为证:桂华秋皎洁。(桂花)朱雀桥边野草花。(野花)

因为花很漂亮,华也渐渐引申出华美服饰、华丽文章、灿烂文化的意思。

华夏,就是所有美好含义的组合。

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文化。(小家子气的民族和文化请勿碰瓷大中华)

说完中国和华夏,再说中华就显得十分顺理成章。

和以往的“家天下”模式不同,中华代表的是全体中华民族。

从中华民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都认准了中华。

中,取自中国,是个地理概念。

华,取自华夏,是民族也是文化概念。

中华,二者兼得,便成了一个文化地理概念。

历史上有记载的中华,最早是一个天文星宿名称,为了和天文相对应,地理上也出现了对应的中华门,随后“中华”一词逐渐演变成国家的泛称。

就像“中国”和“华夏”有时指代全国或内地,有时特指中原一样,中华指代的范围也要结合语境分析。

《晋书》:今【边陲】无备豫之储,【中华】有杼轴之困。

边陲与中华相对,所以中华指内地。

还是《晋书》:【中华】所以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

中华就是四海的意思。

而在某些例子里,中华又成了民族的代称。

比如唐太宗总结自己一统天下的经验:

【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

【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因为李世民的胸襟,唐朝基本实现了多民族融合。

直到安史之乱,唐朝衰落,身心受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