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黎峒建祠堂
家族的经济实力来决定祠堂建筑规模的大小。在江南、闽南和广东潮汕一带的祠堂建筑特别受重视,规模也非常宏大,建筑设计之精美远超生活居住的房屋。
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是以“两厅夹一庭”的两进式和“三厅两庭”的三进式两种。闽南祠堂以“单落式”、“双落式”、“三落式”以及“番仔楼式”四种类型为多。而中原一带的祠堂以小型三合院、四合院和三开间三进深的建筑群为基本型制。虽说受地方习俗和生活环境影响,祠堂风格略有差异,但总体布局还是有共同之处。一些主体结构和基本的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门前的广场、戏台、大门、围墙、天井、享堂、拜堂、辅房等几个部分。
由于这里受地形局限和财力影响,这座祠堂的整体规模并不大。当时黎檀公在和阮长山设计时也只考虑了大门和四周高墙合围成一个封闭的大院。祠堂整体建筑为五大间,中间大厅是享堂,左右各有两间辅堂,有个后院。现在外部的围墙虽划好了线,但尚未施工,四处零星堆放着石料,看出来是材料准备不足,应是受困于资金。黄师木计算着:墙宽半尺,高度在六尺上下,要围住这个大院并不困难,重要的是一定还要往两边延伸几十丈,也只有这样才能完整的遮挡住通往花梨湾的入口,否则这围墙将失去存在的必要。在这山寨之中,无论如何也算是一个超级大工程,这必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甚至这支出要比建祠堂的还要高许多。因为这不像靠山取材那么容易,这里的优势就是木料充足,可就地取材,但石料就不方便了,总不能用木料来垒围墙。
这时,阮长山带着两个黎家小伙子已将一段黄花梨原木开出了两块大板,立在那里,余下的几段原木放在开料木架的一侧。阮长山自己伏身在木案上画着草图,计算着下料的尺寸和用料数量。也是出于职业的本能,大板看到新开的大料就走上前去,他眯眼一看,大板开料时跑锯,有点歪斜,且厚度也不均。大板摇了摇头没有说话,阮长山看到进来的这几个人正是早上见过的,就停下了手上正在描画的草图。这时大板向开料的架子走去,阮长山开始注意观察起大板。他也是反应快,看到大板眯眼吊线就知道这是个行家,再看他直摇头,就明白了,于是走上前去躬身施了一礼,微笑着问了声好。阮长山虽在黎寨中已有一年多,平日里也学了些黎家话,可汉话懂得却不多,和大板交流起来有些困难。大板看他像是个师傅,人也比较热情,态度诚恳,从他面部配合的表情和手里不停的比划手势,再加上不太通顺的话联系到一起,明白了他要表达的意思。大板指着锯齿跑偏时留下的歪斜处指点给阮长山看,阮长山不停的点头,这时黎檀公和阿山也向这边走来。过山龙看到了黎檀公,快步走上前去给檀公施礼,檀公高兴的握住过山龙的手说:阿龙,这些年你去了哪里,怎么没你的消息?
黎檀公是王下峒峒主,他之所以对过山龙如此热情也是有原因的。过山龙为人真诚实在,且又慷慨大方,和他打过交道的人无不从心里敬佩他。黎檀公脾气秉性和过山公相近,他十分喜欢过山龙的豪情仗义,两人也是多年未见自然格外亲切。阿山上午已和檀公讲过昨夜借宿之事,黎寨人自古就有好客的传统,何况过山龙当年曾经救助过王下峒百姓,帮了黎檀公一个大忙。
我们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那是一次百年不遇的洪灾,接连一个多月的阴雨天,大雨如沷,昌化江水暴涨,农田里一片汪洋。山寨的粮食都吃光了,山里又进不去,全寨生活陷入了困境。这个季节也没有可换粮的山货,眼看着黎民受灾,大家挨饿,黎檀公焦急万分。这时正是过山龙及时赶到,带来了一船粮食。他知道此刻的檀公是拿不出银子来,要是换作其他商人,肯定会漫天要价,大赚一笔。可过山龙没有这样做,他只是讲好等年底用山货抵粮款。当时整个王下峒的黎民都感恩戴德,视过山龙为黎寨的大恩人。自那以后,王下峒的全部山货都交由过山龙收购,别人就是出再高的价也插不进来。
这时,过山龙忙将檀公介绍给黄师木,同时也和其他人都打了招呼。说介绍也只是介绍了姓名,并未说清楚各自的身份。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檀公知这四位是过山龙的朋友,以过山龙的为人,他的朋友也必是诚实可靠。黎檀公由于长期与汉人交往,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话,他看黄师木一脸善相说话和蔼可亲,先自有了几份好感。这时阮长山也走了过来,他想向檀公汇报一下祠堂里面装饰设计。黎檀工吩咐阿山,晚上要宴请过山龙和他的朋友,并要阮长山等几位老者也都参加。因檀公知道过山龙经常在外面跑,见多识广,而建祠堂又是百年基业,以前也没有经历过,就请过山龙对祠堂的架构和内部装饰情况提一下建议。过山龙虽然去过的地方多,足迹遍布整个海南岛,也见过许多祠堂建筑,府城就有几座大祠堂。可心想自己毕竟不是专业的建筑工匠,身边的黄大人正是工部主管建筑的官员,是这方面的行家,如今他就在这里,自己哪还敢说什么建议。而黎檀公的信任与热情让他不能推却,他也知道黎寨人淳朴率真,性喜直来直去,情急之下,考虑到黄大人不会介意,就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