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重生在1981年 > 第59章 满座衣冠皆老朽(中)

第59章 满座衣冠皆老朽(中)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鲁迅《社戏》的全文是比较长的。

原因我猜是为了稿酬。鲁迅家庭能维持比较高的生活水平,写作是重要的收入来源,稿酬收入是按字数算的。当时鲁迅这些文化人,一般人是不敢得罪的。大学里的工资,京城里军阀们是不敢拖欠的,宁愿拖欠底下大头兵,让他们啃窝窝头,也要按时给清大燕京教授讲师们发工资。(底层逻辑,是对识字文化人尊重。)

而当时出版业竞争激烈,报社老板们也会及时给鲁迅这些投稿人付稿酬,不敢得罪。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就是底气。

话又说回来,鲁迅发表在《小说月刊》上的社戏原文,是分为两大部份。一部份是帝都两次看戏地经历,一部份是童年时代在家乡看戏的经历,也就是现在姐姐课文节选的部份。

两部份是上下对着写的。帝都看戏的经历,按现在的话说,看戏地体验极其不好。

不过,当时我更感兴趣的是帝都看戏部分,那段经历,读起来更有味道。有点后世看明星演唱会既视感。

文章提到社戏里的“我”第一次看戏是民国元年。

民国元年(1912年,这一年,根据南北和议,青帝退位,老袁靠背后北洋军强大武力支持,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民国临时大统领。)

文章中的“我”,刚到帝都的时候,朋友对他说,帝都的戏是最好,让他一起去见一见世面。于是两人去了某某园。额,鲁迅有很强自我保护意识,不会提及具体是哪个园。

去的时候,戏已经开演,在园外都能听到伴奏声音。因为去晚了,台下尽是人头(那时候,真是是京剧的黄金时代),只有中间有几个空位,小说中的“我”想去坐,结果被人阻止:“不行,这里有人”。(这是好位置,估计不是一般人能坐的)。戏园里的一个长辫子领着两人去一个地方,这是就座位。原文称地位。一看地位,是一根又窄高的长凳。作者对长凳来了一个文字特写,长凳坐板只有大腿粗细的四分之三,而长凳高度则是比小腿长三分之二。

额,看原文描写作者也是自我评估了一番,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其次想起私刑拷打的刑具。(那时候,农村还私刑盛行,不少家族有各种刑具)。作者自然见过,这个长凳让作者联想到哪种刑具?不得而知,反正作者用了“毛骨悚然”四个字。(是木驴?)

因此“我”看到对类似长凳这样的刑具,是有心理阴影的。

原文中的“我”,自然没有看下去兴趣,直接从戏园里出来。他朋友从后面追出来,问他出来的原因,:“究竟怎的?”又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大概是出来后,朋友几次喊他,他没有理会。

“我”致歉回答道,耳朵只在冬冬…的响,没有听见朋友的话!

这次不好看戏经历,原文中的我得出结论:“似乎是戏不太好,否则便是我近来不适合在戏台下生存。”

第二次看戏,作者说不记得是哪一年,演出是为了湖北水灾募捐。作者给出时间点,是谭叫天(京剧著名的武生,演“定军山”黄忠的那位。他是在1917年去世的)。

戏票是两元钱(民国初期的两元钱,相当于普通打工人一月的收入,大概是现在4000软妹币,八十年代的工资约70元。)

“我买了一张,算是对劝募者交代,聊以塞责。”因为票价真心有点贵,所以作者一半因为原因,后来才会去第一舞台,看名角演出(据说有小叫天出演)。

“宝票重金购得,总要用了才舒服…”

但是文中的我判断失误。他想剧场是新的西式结构,不用抢座位(应该是按票对号入座),名角谭叫天出来是迟的,结果拖到九点才去,剧场依然人满为患,连立足都难,只得站在远处人丛中看…

戏台上,正在是一个老旦在演出,旁边站着鬼卒…好像是宗教题材的戏,名字叫《目连救母》。目连据说是释迦牟尼的弟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