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桃源
由于司马楚之身在少数民族聚集地,贸然讨伐势必引发民族矛盾,刘裕便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暗杀。
刺客沐谦接受了这个任务,正好司马楚之在招兵买马,沐谦轻而易举地以卧底的身份混了进去,接近司马楚之,慢慢取得了他的信任。
司马楚之颇有英名,并且礼贤下士,他给沐谦的待遇非常好,跟大多数老套的卧底剧情一样,沐谦开始迟疑了。
作为一名刺客,他当然也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要让他真正背叛自己的主人,放弃刺杀任务,可是比登天还要难。当然,除非——再加钱!
那天,沐谦设局,声称自己生病无法上班,想借司马楚之探望之机下手。
当天夜里,司马楚之果然前来,他带着自己亲手熬的汤药喂沐谦服下,并且带来厚礼,嘘寒问暖,情真意切。
沐谦终于被感化了,他从席下拿出匕首,丢在地上,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讲给了司马楚之,他说:“司马将军,您已经被刘裕忌恨上了,以后千万不要轻易与人亲近,这样才能保全性命啊!”
自那以后,沐谦就成了司马楚之的贴身侍卫,保护他的安全。后跟司马楚之一起投降了北魏,共同对抗刘裕。
这个故事在刘裕的反对派圈子里广为传颂,并被赋予了英雄惺惺相惜的浪漫主义情怀。
后来刘裕曾经的下属陶渊明听说此事,当时他已经厌倦官场、归隐山川,陶家世代为晋臣,他的立场当然是反对刘裕杀戮,同情司马家遭遇。
陶渊明决定将这个故事写出来,用以讽刺刘裕。
为了不遭受迫害,陶渊明进行了艺术加工:他把时间放在晋孝武帝的太元年间,地点由竟陵改为了武陵,把司马楚之和沐谦描绘成了避祸的桃花源村民,告密的信使则指代泄露桃花源地址的捕鱼人,而派人探寻桃花源的太守,正是隐射派杀手暗杀政敌的刘裕。
文学归文学,现实归现实。在司马楚之也跑路到北魏后,刘裕终究拔掉了最后一家“钉子户”。
这一轮的大清洗,带来了两个直接的结果。
第一,北魏拓跋嗣通过招降纳叛,接纳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北魏国力大大增强,为他后续统一北方,与南朝对立打下了基础——南北朝对峙的格局,逐渐形成。
第二,司马家坞堡聚集的黄河以南地区,由于人口流失,开始荒芜萧条,这片地区主要隶属司州,而当时担任司州刺史的正是刘义真,刘裕只能给他挪挪窝。
419年9月,刘裕辞去扬州刺史一职,交由刘义真接任,镇守石头城,近距离掌控建康局势。
一直把持家务、不问政事的继母萧文寿,破例坐不住了,她质问刘裕道:“道怜跟你都是布衣兄弟,你忘了兄弟之情吗?应该用他去管扬州啊!”
刘裕道:“母亲,我寄奴对于道怜,怎么会小气?扬州是国家的根本,公务繁重、情况复杂,道怜处理不了。”
萧文寿不满意了:“道怜已年过五十了,难道还比不上你那个十多岁的儿子?”
“母亲息怒,义真名为刺史,但事无大小,都是我遥控指挥。道怜虽然年长,但也不亲自处理政事,主管扬州对我们家族的名望不好。”
做母亲的,都心疼自己的儿子,萧文寿见刘裕如此坚持,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当然,对于扬州刺史的人选,刘裕的确有自己更深层次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