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刘裕:35岁不迷茫 > 第107章 清剿

第107章 清剿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刘裕以为自己不在现场、遥控指挥,后世就不会知道晋安帝的真实死因,他篡位就更加名正言顺一些。可他忽略掉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凶手王韶之,他当时的职位是史官,正利用职务之便,私自写晋安帝的传记,后来被汇编到自己的《晋安帝阳秋》一书中。

虽然王韶之此人见利忘义、卖主求荣,但他毕竟还是有史官的职业道德,没有人比他更清楚晋安帝的死因!

他如实地写下了刘裕买凶杀人的全过程,因此晋安帝的死因,便通过《晋安帝阳秋》记载,后来又被唐朝名相房玄龄采信,编入了《晋书》中,流传至今,一直到本书的写作中。

琅琊王司马德文登基后,坚定不移地执行自己定下的“拖”字诀,他第一时间召刘裕入朝觐见,想通过拉拢刘裕,争取多活几天、多拖几天。

司马德文下诏,封刘裕为宋王,刘裕则像那个时代大多数政治家一样,上演一招“固辞不受”的戏码。在当时的官场,这种推让被认为是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

为在刘裕面前博得一个“懂事、听话”的名声,司马德文断断续续地给刘裕做工作,让他接受宋王封号,态度上表现得非常积极;但另一方面,他又怕刘裕篡位的进度过快,所以在封王这件事情的流程上办得拖拖拉拉,一直半推半就了半年,才正式把封号加给刘裕。

7月,陈留、荥阳、汝南等十个郡被划给宋国,刘裕正式被封为宋王,他在国内进行大赦,并迁都寿阳。宋国原来的治所彭城,则留给了刘裕的从弟刘怀慎。

这次的迁都大有讲究,经此一安排,刘裕坐镇建康西面的寿阳,刘怀慎在建康北面的彭城,而二弟刘道怜年初才被调任到建康东面的京口,三兄弟就此完成了对东晋首都建康的战略合围,为接下来的篡位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与此同时,刘裕加快对司马家皇族势力的清剿,其中有才能、有名望、有实力的,就成了最先被动刀子的那一批。司马宣期、司马贞之等人先后被刘裕所杀,剩下的皇族,纷纷想办法自保。

于是在西晋灭亡时流行的“坞堡”,又被搬了出来,这坞堡是动乱时期,富豪之家为求自保,建设的防卫性建筑,主要用于储存粮食、组织流民、形成自有武装、抵抗外敌。

一时间东晋黄河以南地区,由皇室组织、流民附庸的坞堡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生花:司马文荣率领千余户在金墉城南,司马道恭率领三千人在东垣城西,司马顺明率领五千人在陵云台,司马楚之在柏谷坞都先后被建立起坞堡来。

坞堡、流民、皇室遗老,这几个词加起来,刘裕看着怎么都像不安定因素,必须全力铲除。接下来的几个月内,他派兵逐一征讨,势要把这些钉子户一一拔掉。

征讨的结果是,司马文荣被杀,司马顺明、司马道恭等人提桶跑路到北魏。司马楚之流亡到竟陵,混在蛮人中躲过一时追捕。

跟其他皇室不同,司马楚之要人望有人望、要能力有能力。他胸怀大志,即便身处艰难困苦的环境,仍然不忘写信联系远在北方的堂祖父司马休之,相约共同起兵,反攻刘裕。

此时,人民群众已经在脱离群众的司马家和平民出身的刘裕之间,作出了历史的选择。信使前脚刚离开竟陵,后脚就把信交到了刘裕手中。

信使万万没料到,他的这次告密,竟间接催生了一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