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迁都
刘裕见谢晦让自己下不了台,一咬牙道:“就遣散出宫,日后再说!”
说罢,他离开未央宫,气冲冲奔军营而去。
可怜那姚氏,刚尝到情欲的甘甜、雨露的滋润,却再也等不来那个承诺了“马上回来”的春闺梦里人。她想起刘裕刚刚种种蜜语甜言,不由得悲从中来、潸然泪下,此情此景正应了那句话:
“很多人已经见完了彼此人生的最后一面,只是他们却浑然不知。”
在江山和美人之间,“渣男”刘裕选择了前者——对他而言,美人有很多,而江山,却独此一份。
刘裕马上就会发现,他在姚氏身上花掉的这1个月,对自己的宏图大业来说,有多么的要命。
后秦既灭,晋安帝封刘裕为宋王,他固辞不受。当然刘裕的志向不满足于此,环顾周围,他将接下来的目标锁定在北方的胡夏、北魏等国,他要收复整个北方,恢复西晋全部疆域,统一全国!为达到这个宏大的目标,有一件事再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那就是迁都。
刘裕打算按照之前的规划,将首都迁至洛阳,并以此为根据地,向东北、西北两个方向开拓。
他的这个选择从战略上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中国南北地貌大不一样:北方平原多,而南方水系多,因此从北攻南易,从南伐北难。在这个背景下,首都设在北方,能威慑南方各地,维持全国统一;首都设在南方,却不能有效控制北方领土,反而容易被北方反噬(例如明朝“靖难之役”)。
总结下来,中国历史上所有大一统的王朝,首都只能设在北方。
可这个想法刚刚给群臣提出,就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万万没想到,提意见的竟是老成持重的王仲德。
王仲德道:“主公,迁都乃是非常之事,非常人所能接受,一旦强推定会引起举国骇动。我们的战士都是南方人,他们北伐一路风餐露宿,离开家乡已久,都思念家乡,盼望返回故土。迁都的计划,目前时机还不成熟啊!”
刘裕默不作声,不再讨论此事。他知道老将王仲德最能体恤士卒,他的意见就是广大群众的意见。
刘裕想折衷一下:就算不能迁都,那也先把周边几个国家收拾了,再回建康。于是过了几天他又提出继续向西征伐胡夏的打算,没想到这次幕僚们还是反对的意见居多:众将士离家日久,鞍不离马,甲不离身,人心思返!
相国参军郭澄之甚至用西汉诗人王粲的诗侧面劝刘裕:“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刘裕的意见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阻力,连他自己都感觉意外,为安抚众人,他握着郭澄之的手说:“我将与爱卿一起登上霸陵岸”。
崔浩的预言,终究还是一步步变成现实——刘裕想用南方的班底以及制度统治北方,水土不服!
然而,我们事后诸葛亮地来看,王仲德、郭澄之等人的意见,大概也不能算错。
如果不顾士兵返回家乡的意愿,强行迁都会怎么样呢?历史上有个人真还这么做了,他就是隋炀帝杨广,结果北方的士兵不想长期待在南方的江都,最终兵变杀死了杨广。
那如果刘裕不拜倒在姚氏的石榴裙下,马不停蹄地继续进攻胡夏,会发生什么呢?历史上也有个人作了类似的选择,他就是宋太宗赵光义,在灭北汉后马上北伐辽国,结果军队士气低落,大败而归,自己也险些送命。
所以这就是历史有意思的地方,它的确不能假设,因为你无法判断另外的选择,会带来一个怎样的结局。
事已至此,刘裕知道自己继续坚持也无益,迟早都得回去了,而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个人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