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故都
没有什么事比北伐中原,恢复故都更振奋人心的了。
100年前,晋朝的首都洛阳和长安先后被匈奴军队攻破,西晋由此灭亡。从那时起,收复河山就成了无数将领毕生的梦想。
为了这个梦想,祖逖留下了“闻鸡起舞”、“击楫中流”两个成语,桓温留下了“金城泣柳”的典故。故都,是每一个晋朝人的执念。
相比祖逖、桓温处处受制于人的情况,刘裕如今在朝中说一不二的地位,可以保证动员国家所有的资源为北伐作准备,加上之前休养生息的政策,北伐物质条件已经完全具备。
占领洛阳和长安的后秦,自然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当年北伐南燕之时,刘裕就用气话的形式,把自己真实想法讲给了后秦的使者。
后秦国内的政局,也给了刘裕最好的时间窗口。就在接纳司马休之一年后,后秦皇帝姚兴重病,三儿子姚弼政变争夺皇位反被处死,现在当政的皇帝姚泓暗弱,统治不稳。后秦的实力,已大大弱化。
从地理上看,灭亡南燕以后,东晋获得了黄河下游的青州区域,从而占据了黄河下游地区,因此通过黄河逆流向上游北伐,依靠水路保证军队的补给,比从蜀地进攻关中更有效率。
从道义上说,后秦前些年的骚操作,也给足了刘裕出兵的理由。姚兴先是支持谯蜀和南燕抵抗东晋、后来又收降司马休之骚扰襄阳等边境地区,后秦的外交政策就差把“跟刘裕对着干”写在脑门上了,粗暴干涉东晋内政、招降纳叛,让刘裕师出有名。
灭国之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刘裕当仁不让,亲自领兵北伐。416年8月12日,大军正式从建康开拔,出发前,刘裕公布了他策划多年的作战方案。
方案的总体思想是以主力进攻后秦重镇洛阳,偏师则牵制后秦首都长安,从而达到切割秦国重要的城市间联系、各个击破的目标。为执行这个计划,晋军兵分五路:
第一路,东线,王仲德率领工兵部队作为前锋,凿开巨野泽,打通进入黄河的水路,刘裕亲自率领大军,逆流而上进攻洛阳;
第二路,由作战勇敢的小将沈林子和刘裕远房弟弟刘遵考指挥,从黄河经荥阳进攻洛阳,虽然同样走黄河水路,但毕竟路线不同,可以分散敌人的水上防线,减轻东线主攻部队的压力;
第三路, 由最有谋略的王镇恶带领,配合稳重副将檀道济,从淝水、淮河带领精锐步兵从东向西依次进攻许昌、洛阳,这一路是陆上的主攻部队,配合东路军达到水陆协同作战的效果;
第四路,由经验丰富的朱超石和攀岩能手胡藩,从襄阳由南向北进攻位于许昌和洛阳之间的阳城,目的是切断两座城市的联系,辅助主力部队收复故都洛阳;
第五路,沈田子和傅弘之率领一队偏师,翻越秦岭进攻长安门户——武关。这一路军队主要起牵制作用,攻其必救,由于武关的战略地位及其重要,当它受到进攻时,后秦在长安的部队必定优先救援。用这一路部队骚扰武关,就是要拖住秦军在长安的主力,为东线部队进攻洛阳赢得时间。
同时为保证后方稳定,刘裕留下最信任的长子刘义符总管太尉府,实际事务则由刘穆之全面负责。
按理说这个安排可谓面面俱到了,但中军咨议参军张邵的一个问题,却直接戳中了刘裕的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