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班底
“有这个可能,”刘裕整理了自己的思绪道,“此人我已多次迁就退让,看来终究不免同室操戈。”
刘裕回忆起他与刘毅的种种。他们同是京口起兵的骨干,当年刘裕被推举为盟主,刘毅一直是二号人物,两人有一起扛过枪的过命交情。可能男人之间注定只能共患难,无法同富贵,自灭桓玄以后,二刘之间明显生疏起来。
最早,是在王谧死后,刘毅怂恿他人争夺扬州刺史,排挤刘裕远离建康,刘裕控制住局面后,并未深究。
第二次,刘裕苦劝暂缓出兵卢循,刘毅不听,结果大败,刘裕也没有落井下石,反而给了他将功补过的机会。
第三次,刘裕战胜卢循归来,晋安帝命群臣作诗,刘毅用一句“六国多雄士,正始出风流”暗讽刘裕虽然打仗厉害,但大晋更需要有文化底蕴的才子。刘裕也只当听不懂,呵呵一笑了事。
第四次,两人在宰相府里樗蒲赌博,刘裕技高一筹险胜半子,刘毅竟其面如铁色,对刘裕道:“我就知道明公不会就此相让!”
“主公,”刘穆之打断了刘裕的思绪,“刘毅不甘人下,需早作打算啊!”
“如你所言,让他去荆州,倒是放虎归山了?”刘裕道。
“也不尽然,如果他一直留在建康,阴谋起事,主公倒是难防,可现在去了荆州嘛……”
“又当如何?”刘裕追问。
“他去荆州,必定有所图谋,主公只需收集证据,奏明天子,先发制人,兴师问罪,正好铲除此人。”
“穆之之言,正合我意!”
“但有一事,主公需要赶紧准备。”
“讲!”
“当年京口起兵诸人,都已身居高位,难以约束。如孟昶、魏顺之等人已经伏法,刘毅、诸葛长民公然与主公作对,不可信任。主公需在府中,培养自己的团队才是。”
“我正有此意!”
太尉,曾是晋朝国父司马懿的职位,可以处理全国军政大事。围绕太尉府搭建的班底,实际就是太尉的私人部曲,这些人忠于刘裕多过忠于朝廷。
刘穆之的计划,就是将一批中坚力量收进太尉府,取代京口起义的原始股东,形成真正忠于刘裕的力量。
说干就干,趁着刘毅不在建康的间隙,这套班子就搭起来了。
文官方面以刘穆之为首,徐羡之作为副手,还包括傅亮、谢晦等人。
武将方面更是人才辈出:檀道济一直跟随刘裕,是刘裕的嫡系;还有征讨南燕时刘裕带回的一名叫王镇恶的将领,他是前秦宰相王猛的孙子;当然更不能忘记,之前提到过的朱龄石以及他弟弟朱超石,沈林子和他哥哥沈田子。
有了自己的团队,刘裕还在荆州布下了自己的眼线,随时收集刘毅的罪证。万事俱备,剩下的事情就要看刘毅什么时候露出马脚了,又一次的荆扬之争的大戏,已提前拉开了帷幕。
那头刘毅离开建康,便再也没有了刘裕的束缚,他如脱缰野马一般,尽情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他出身官宦之家,打内心里是看不上刘裕这个大老粗的,更何况他现在已有了掰手腕的资本——荆州。
在这个造反之乡,刘毅也磨刀霍霍,随时准备跟刘裕刀兵相向,他做了两件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