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争权
晋安帝天生智力有缺陷,从小就无法说话,衣食住行全靠周围人照顾,所以他在任时东晋帝国的实际的掌权人,一直都是司马元显这样的权臣。
刘裕甚至开始理解桓玄了,给这样的皇帝打工,还真不如自己取而代之的好。
那么非要自己留在京城的,必定不是晋安帝了,而是周围人在出主意,越是这样,越不能留建康!他没有当面拒绝晋安帝,而是事后当面汇报情况,当月便返回了丹徒。
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外部环境相对稳定,没有大规模战争,对比之前的轰轰烈烈,刘裕闲得有些不习惯,他已经习惯了站在舞台中央。这层心思被主簿刘穆之看穿,他建议:既然没法打仗,那就在政治上寻求建树。
406年10月,刘裕上书晋安帝,为起义的刘毅、诸葛长民、孟昶等将领,以及下属共3414人要求封赏。这一招可谓借花献佛,朝廷出钱出委任状,人情却被他自己得了。
既然得了人情,实惠就继续推辞,刘裕仿照前人扭捏推辞,拒绝了晋安帝再一次的封赏。现在的他要的是名声、是人心,而不是一个虚名。
而在京城建康,上至皇帝,下至小吏,对刘裕再三推辞官职都无法理解,如果第一次是惺惺作态,这一次难免让人浮想联翩:莫非,这刘裕对权力真毫无兴趣?
起码曾经的战友刘毅是这么认为的,起义诸将中,除了刘裕外,就是刘毅排名靠前,既然你刘裕淡泊名利,高风亮节,那我刘毅做大,总是理所应当吧?!
407年12月,司徒、录尚书、扬州刺史王谧病逝,三个实权职位突然空了出来。
如之前所说,王谧是刘裕的老朋友,更是刘裕遥控建康政局的关键。刘毅觉得机会来了,王谧一死,如果趁机在这几个位子上安插自己的人,便可后来居上,稳压刘裕一头。
于是他提议,司徒职位由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接替,扬州刺史职位由中领军谢混担任或由刘裕在丹徒遥领,而尚书省的事则交给另一位起义功臣孟昶。
这个方案看起来很公平,但只要刘裕不在建康,权力一分为三,他的影响力就会被大大削弱。更何况,司马德文只是个纨绔子弟,而谢混、孟昶二人,实际都是刘毅的“白手套”,替刘毅代持股份罢了。
刘毅暗自窃喜,只等方案通过,自己就可以更进一步。
晋安帝的智囊们看到这个方案,下意识觉得绕过刘裕直接任命不妥,于是派人赶往京口,征求刘裕的意见。
恰逢原配夫人臧氏去世,刘裕不在京口,头号谋士刘穆之接待了来使。他一见议案,立马敏锐地感觉到事态严重,一面以招待之名稳住来使,一面差人赶紧叫刘裕回营。
千等万等,刘裕总算回来了。刘穆之屏退来使,拉住刘裕的袖子说:“主公,您可不能再谦虚了,之前推辞扬州刺史给王谧,好歹他算半个自己人,如果这次您还推辞,可就被彻底排挤出权力中心了!”
刘裕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回答道:“官位什么的,我真不在乎,在京口把住北府兵军权,就是不想走刘牢之的老路。”
刘穆之一听急了:“刘毅、孟昶当初推举您当盟主起义,并没有明确分出座次,现在您离开建康已久,和他们已是势均力敌,注定要相互竞争!您功高震主,如果再次谦让,只怕是即便您想与世无争,人家也会先下手为强!”
刘裕完全被说服了,好一个功高震主,这就意味着自己会永远被猜忌,随时处于危险之中。沉默良久,他问道:“那么为今之计,如何是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