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我的高中之——考技校失败
在每个人的人生之旅中,会遇到很多的失败和挫折,也会有自己的选择和尝试,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失败中积累经验,才能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我就是在不断的选择,不断的尝试和不断的失败中积累着自己的经验,慢慢的试错,缓慢的进步,前文提到了我们兄弟三人一起去参军,均因为体检没过而铩羽而归,让我们打消了当兵的念头,因为此路不通。我又在尝试着选择另外一条人生道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镇户口的小孩比农村户口的小孩多了一条路,那就是可以考中专和技工学校,八九十年代的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是包分配的,毕业后的工作不用担心,最差会分配在县城,因为技工学校培养的是技术工人,那时候的工厂都在省、市、县里面,基本没有在乡镇的。八九十年代的技工学校的学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职业学院的专科或本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技校有大型国企的技校和社会技校,如一些国企公司技工学校,市级技工学校。大型国企和相关系统职工子弟考本公司(系统)技校相对容易的多,但其他的城镇户口的考生考技校(包括部分国企技校向社会招生)比较难,其难度超过现在考二本。那个年代,想要在岗位上得到晋升,除了家里有背景外,那必须要技术过硬才行,要不服不了众。所以,大部分技校学生特别是社会考生在技校学习特别努力,很多技校学生毕业在工作岗位都干得很出色,那个年代的技校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技能型工人。并且那个年代的技校生毕业分配在国营单位,大部分在同一单位同一岗位干一辈子,那一辈人的技术素质相当过硬,培养了很多能工巧匠。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能工巧匠,是因为八九十年代的技校生能在同一岗位专心干一辈子,单位会分房,没有买房的压力,不用担心失业去找工作。
我在小学四年级就转成了城镇户口,一直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到了高二,我们有几个同学没有考上高中,他们复读一年后顺利考进了省会城市的炼钢厂技工学校,高中有个同学学习成绩还可以,他也想提前考技校,怂恿我和他 一起考技校。当时子女接替顶班的政策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也失去了顶替父亲参加工作的机会,就想着尝试下,和同学一起准备考试。但当时我是社会考生,考技校的压力很大的,同学他可以报考他父亲单位系统内的技工学校,考试的压力要小的多。这个同学和我非常要好,有一年暑假他父母都出去了,他家里没有人,他邀请了我们几个玩的好的同学到他家玩,当时正兴起游戏机,手持的俄罗斯方块,可以充电的。我们几个人比赛看谁打的成绩好,轮番上阵,没电了充电后再打。我们基本上从早上打到晚上,晚上就充电的时候稍微睡一会儿,谁睡醒了就接着打,早上买几个馒头凑合着吃,其他时候都在一起玩。从我们身上的表现,我也理解了后来的小朋友们网瘾戒不掉,主要是游戏的诱惑很大,我们那时候的游戏没有赌博的性质,现在很多网络游戏都带有一定的赌博性质,有很多的限制和充值。有些人参与网络游戏,甚至不惜挪用公款来弥补空缺,最后把自己送进了监狱,这样的报道层出不穷,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不引以为戒呢?我觉得主要还是人的侥幸心理和心中的贪欲在作祟,都想通过捷径来实现自己发财的梦想。
在这里,先介绍下子女顶替政策。子女顶替,又称接班顶替,是指父母退休、退职后,由其子女办理入职手续,顶替空下来的名额,进入父母原工作单位上班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招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当时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的社会现象,解决了一部分单位职工子弟的就业问题。虽然顶替制度在当时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市场化,这种制度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特别是一些主要岗位,子女顶替后没有相关的工作能力,不但没有解决单位的实际问题,还增加了新的人员的岗位需求,造成了很多现实的社会问题。后来,随着国家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公平、竞争、择优就业观念逐步引入社会,80年代末期,这一历史性的就业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我和同学报考的技工学校不是一个大类,也不是我喜欢的专业,这也是我自己的原因,在选择一些事情时,如果不是自己愿意的,最终也会选择。这在后面我工作中多次发生,可能自己想的也比较多,也不屑于和某些人计较,但这些人却乐此不疲的利用造谣等手段来诋毁你。
说到这,我就简单介绍下为什么会有此类事情发生,人类其实是非常有趣的动物,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的人心胸宽阔,有的人小肚鸡肠,有的人格局大,有的人格局小。简单来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对于格局大的人,他们心胸宽阔、看的远,不会着眼于眼前,不会拘泥于小事,也不会因一些小事而烦恼或与人产生争执,觉得格局小的人是“燕雀焉知鸿鹄之志”,而不去理会这些人的言行。他们能够超越当前的困境或挑战,有更长远的规划和视角,面对困难时会更加冷静和理性,能够迅速调整心态,找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