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勤劳诚实的父亲
前面写了我的小学生活和初中生活,记录了我的小学和初中的同学们,他们是我生命中的过客,严格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过客。但我们的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是众多过客中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而父母也是影响我们最深、帮助我们最多、毫无怨言的为我们付出的人。
父亲出生的时候快要解放了,那个时候家里的主要生活来源就是给地主家里做长工换取基本的生活保障。因为奶奶去世的早,爷爷给地主家打长工,为了方便干活,就从隔壁村搬到了我们村。父亲记事时起,新中国已经成立了,但他和爷爷们的生活还是一如既往的困难,没有穿的衣服,没有盖的被子,没有妈妈的孩子们过的日子可想而知。不过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要比解放前的日子好多了,大伯年纪比父亲大8岁,而且身体很壮实,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老农(农村对干农活能手的称呼),大伯比父亲他们大,上学的时候年龄比较大,但学习的非常认真,学习成绩很好。小学毕业后,大伯因为有文化并且是全乡的种田能手,很快就入了党,当了生产队长,有点像孙少安的样子。大伯的脑子非常灵活,干事也很有魄力,包产到户后,县上成立了工程队,专门负责我们县上用于灌溉的水渠,大伯是当时的工程队长,负责灌溉渠的工作,我记得当时我们村子里还有一个小型的预制厂,所有用的水泥砖都是我们村子里的预制厂生产的,那时候大伯还是非常风光的。但是时势造英雄,大伯可能是一个好的工程队长,但他对时局的把握就没有那么准确了,毕竟刚改革开放,大伯担心国家会再次发生文化大革命而受到牵连,最后自己慢慢淡出了工程队,后来我们县的首富刚开始找工作就是通过父亲的关系在大伯手下干活。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抓住政策、抓住时机,最后成了县里的首富。
父亲不爱学习,据他回忆说,原来没有机会学习,好不容易有了学习机会,他自己到了学校不喜欢读书,回家后大伯要教他,他还不想让大伯教他,就这样很快辍学了。父亲说起读书的时候,他说主要在自己身上,自己不愿意学,也怪不了任何人。到了60年代末,国家每年都有招工的计划,因为父亲家里有几个男孩,条件实在是太差了,所以村上根据情况,报了父亲和四叔,四叔第一年就当了工人了,父亲要晚两年才去的,四叔文化也不高,但是很好学,自己学习了电工技术,手很巧,会做一些半导体材料,在省内很有名的工业大市里当工人。父亲在动手能力方面要差一些,他被招到我们县所在地区的印刷厂当工人,印刷厂的工作相对难度要小的多,加之父亲干活踏实肯干,又有师傅的热心指导帮助,父亲很快就成了熟练工人。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也可能和父亲会和他的师傅一样下岗失业,再回到农村生活。但因为父亲的一个选择,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让他避免了早早下岗的困境,那就是前文提及的父亲为方便照看家里,就申请调回县里,这在当时也是比较少见的,原来招工基本上都是异地招工,调动很难,加上父亲是一般工人,更加不好调动,幸运的是父亲终于调到县城了,还在一个比较好的单位,虽然干的是最累的活,总之离家近了。
父亲从小缺吃少穿,营养不良,导致他比较瘦,干农活只能说一般,不像大伯那么出众。父亲在休假的时候或是农忙时节都会回家干活,当然在单位工作,父亲也还是有一定的先见之明,当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就把在靠近家里的一块地全部种上了树苗,在另一块地种上了药材,那个时候大家都还在主要种小麦,种树种、种药材还是比较超前的。几年后,小树长粗了,就砍下来卖给了收木材的,赚的钱比种小麦多多了,药材第二年就见效了,收益比种小麦也要好,而且药材和种树的成本以及花费的精力和种小麦相比都要少的多,这样也减轻了母亲的工作量,家里的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父亲是个热心的人。我们家的生活稍微好了一点后,也没有忘记外公外婆他们,他借钱给几个舅舅,让他们自己做点小生意,但确实因为我们那个地方条件太差了,什么生意都不好做,都没有做起来,父亲还是帮衬这几个舅舅。到了后来,舅舅们出去跟着建筑队在川省、渝市、陕省等地修建高速公路,他们干活认真卖力,还会做饭的手艺,慢慢收入越来越高,条件也越来越好了。父亲对自己的兄弟也比较关照,三叔和大伯以及从小送到别人家的弟弟家(五叔)都受到过父亲的帮助,特别是三叔,父亲和三叔只差两岁,兄弟感情一直最好,父亲也对三叔更加关照,三叔也会经常帮我们家做点事。五叔长的高大帅气,但因为他家在离我们村几十里路的地方一个乡上,那边离县城更远,条件更艰苦,我们骑车到他家单边都要两个小时,我们这边解决了温饱的时候,他们那里的条件才开始有所起色。五叔脑子比较灵活,但受制于基础条件和家里的底子太薄,想做什么苦于没有资本。父亲便向五叔伸出援助之手,借钱给他做生意,五叔选择做废品生意,当时采取单打独斗的方式,每天很早从他家骑车到县城,收废品卖废品,因为他肯吃苦,脑子活,很多人喜欢和他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