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70后的快乐
在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经过40多年的变迁,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人民的生活和原来相比,越来越好,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便利,尤其是很多省会城市大打半小时、一小时交通圈和双城经济圈,特别是西南的两个省市,打造了国家级的双城经济圈,实现了早上在蓉城吃油条,晚上在渝市吃火锅,第二天可以按时在蓉城上班。这既加大了两地之间旅游业和饮食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两地美食产业,推动了两地人员流通,高铁来高铁回,既节省时间,也节约成本,已经成了蓉渝两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可以实现一场说走就走的美食之旅。
作为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我还是将我们那个年代小孩子们乐此不疲的游戏项目和现在90后、00后们分享一下,让他们也了解我们的游戏项目。每个年代的时代特征和当时特定的生活条件息息相关,我们更多的是大家同乐的方式,而现在的很多游戏(电脑游戏、手机游戏)、玩具都是电子应用技术和工业化极大发展的产物,更多的是体现个人的能力和个人体验感。
那就说说我们当时玩的游戏吧。先介绍打陀螺。我们小时候玩的陀螺有很多种样式,有用木头做的椭圆柱状的陀螺,在最尖的部位镶嵌一颗小钢珠,再做一把鞭子,把陀螺旋转起来,就可以用鞭子抽打使陀螺飞快的旋转,可以几个人一起抽打,也可以自己一个人玩。还有一种就是把加重自行车的前杠上有两个螺丝帽,底部椭圆形,可以在桌子上、地上旋转,可以一起比赛谁的陀螺转的时间最长。在读初中的时候,我们用扳手下了很多车子前杠上的螺帽,作为自己的陀螺一起玩耍。在2010年左右,蓉城的大小的广场上都有许多退休后的老人们打陀螺,他们是买的特大的陀螺,说是抽打陀螺能锻炼身体,那段时间啪啪的鞭子抽到陀螺身上的响声连绵不绝,很多人并不理解他们,我特别理解他们的,他们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寻找童年的回忆,小时候不管男生和女生都打过陀螺,他们退休了,很多年轻人玩的东西他们适应不了,也不喜欢,所以寻求一些当年的感觉。说说这些退休的老年人,她们每天跳广场舞,强占场地不说,她们还无所顾忌的放大音响的声音,让住在周围的人不胜其扰,但也没有办法,只能感叹“坏人变老了”。仔细一想,这些人就是80年代初身穿喇叭裤、手提录音机在大街上旁若无人的大声嘶吼的那拨人,四十多年后,他们变老了,但藏在心底的骚动却没有任何改变,而随着退休后时间的充裕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他们可以和年轻人抢占篮球场,可以占人行道,可以将音量放到最大,不在乎是否会影响别人。
其次说说滚铁环。滚铁环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第二个必玩游戏,铁环基本上都是买的。先将铁环向前转,然后拿“车把”赶快去推着向前走,不倒就行。技术好的人,单手拿铁钩将铁环往前一送,铁环就乖乖转动起来。滚在路上也能“停车”,即铁环斜靠在“车把”上,要滚时弯钩轻轻起动就行。推动铁环在地面上滚动,人跟着滚动的铁环跑,努力保持铁环不倒。滚得越远越好。滚铁环的玩法有竞速,大家一起开始滚,看那个滚的快滚的线路直,先完成的就算赢。
第三就是丢沙包。丢沙包首先选两个大的同学去做投手,投手分别站在两边,剩余的人站中间,投手投到谁,谁就成为投手的队友,一起丢沙包打中间的人,如果接到沙包,则可以把自己的队友复活回来。现在很多实践基地里有这个项目,训练参加团建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
跳皮筋是皮筋高度从脚踝处开始到膝盖,到腰到胸到肩头,再到耳朵头顶,然后举高“小举”、“大举”,难度越来越大,跳者用脚不许用手钩皮筋边舞边唱着自编的有一定节奏的歌谣。跳皮筋有挑、勾、踩、跨、摆、碰、绕、掏、压、踢等10余种腿部基本动作,同时还可组合跳出若干个花样来。跳皮筋分为单人跳和集体跳两种。单人跳由二人拉着约3至4米长的皮筋,在皮筋的中间单人跳或多人依次轮流跳,集体跳是将数条皮筋拉成各种图案,如三角形、四方形、五角形、多边形、菱形、斜线形、人字形、八字形、波浪形、扇面形等。跳橡皮筋是我们非常喜爱的一项游戏,男女混合跳,要跳好皮筋,不但要有较强的灵敏性,还要有一定的弹跳,因为到最后在高举的时候,一般都会超过我们的头顶,那个时候全身的协调性、灵敏性以及弹跳力不够的话一般都不能完成。
跳房子也是我们那个时候非常流行的一个游戏。在地上画上需要的格子,再丢一个沙包,用单脚跳动并将沙包踢一圈后,再踢回原点。谁的成功率最高,谁就是赢家。
还有丢手绢的游戏。多人围坐一圈,第一选一人拎着手绢,在圈外慢跑。坐着的人一边拍手,一边齐唱《丢手绢》歌谣。丢手绢的人走着走着,趁人不备把手绢丢在其中一个人的身后,然后继续转。如果丢下的手绢被这个人发现了,此人就必须拿起手绢赶紧去追,追上了丢手绢的人后,丢手绢的人就要站到圈中间为大家表演节目,表演完后继续在外丢手绢。若追不上,丢手绢的人跑到了这个人的位置上,这个人就得继续转圈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