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和师父相处的仪规
之间的书信往来也应该不受限制,随时可以交流和沟通。
省师,皆自斋,粮食所须、香油之属,悉不得损耗于师。
拜见师父的时候,我们都应该自备干粮等物,免得用师父的财物,增加师父的负担。现今的生活条件比之古时要好很多,师父请食当食,但食后应当供养师父。如果师父贫穷,弟子则不当食,弟子应该请师父食。
弟子以时赏师,衣物药物、几杖巾拂、覆履瓶器、米麦果蔬,供其所须,勿使乏少。
弟子应该经常供养自己的师父,使师父所须没有缺少。若弟子供养师父,当真心实意,不图回报,师父亦当接受弟子的供养,但不应过于强求弟子。弟子对师父的供养,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要过于奢侈,也不要过于吝啬。供养师父的物品,应是师父所需要的,如衣物、药物、几杖巾拂、覆履瓶器、米麦果蔬等,不要供养师父不需要的物品。弟子供养师父的物品,应保持干净整洁,不要供养师父污秽不净的物品。
若与师住,当为师取藻洗水,当备藻豆、杨枝、皂荚,当为师拂牀席,次当为师襞叠衣服。
弟子在与师父一同居住时,应当每天为师父整理床铺和衣物,师父准备洗澡时应当预备好水和洗浴用具等等。弟子为师父做这些事情时,应保持恭敬心,不要有丝毫的怠慢和不恭。弟子为师父整理床铺和衣物时,应注意师父的喜好和习惯,不要随意改变师父的生活方式。弟子为师父准备洗澡水和洗浴用具时,应注意水的温度和用具的卫生,不要让师父感到不适。
弟子往受经问,当作礼长跪。若解义不得,不应有怨意。
当弟子前往师父处请教经法时,应当心怀恭敬,以虔诚的态度面对师父。在师父面前,弟子应行长跪之礼,表达对师父的敬意。这种礼节不仅体现了弟子对师父的尊重,也表达了弟子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弟子在请教经法时,无法理解师父的讲解,不应心生怨恨。因为师父所传授的知识,是需要弟子用心去领悟的。弟子应反思自己是否用功不足,或者所问问题是否恰当。若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弟子便能更好地领悟经法的奥秘。
弟子与师言,不得高声大语。见师有过失,当于深隐处长跪谏之,不得在人前言师是非丑鄙。
在与师父交流时,弟子应注意自己的言辞举止,不可高声大语,以免冒犯师父。与师父交谈时,声音应谦卑和顺,音量适中,让师父能够听清弟子的问题。
当弟子发现师父有过失时,应当在没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单独向师父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做不仅能维护师父的尊严,也能让师父更容易接受弟子的建议。同时,弟子不得在他人面前议论师父的是非丑鄙,应保持对师父的尊重。
弟子不得唤师作道士,皆云家师。不得犯师名讳,若人问不止,下声答之。
作为弟子,不能直呼师父的名字,而应称之为“家师”,以表达对师父的亲近和敬意。同时,弟子应避讳师父的名讳,避免在言语中提及。如果有人追问师父的名字,弟子应轻声回答,以示尊重。
总之,作为弟子,应时刻保持对师父的尊重和敬意。在与师父相处的过程中,弟子应学会谦虚、包容和感恩,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师父的道法,成为一名优秀的道教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