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离别与相遇
做代课老师已经两个多月了,如今已是1976年5月。站在三尺讲台上,看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她体会到了身为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也有泄气的时候,总有些学生调皮捣蛋,听课容易走神。还有些学生觉得读书没用,上了几次课,就不想学了,嚷嚷着要回家。以及,自以为将知识点讲解得很清晰明了,然而收上来的作业却错漏百出。
做教师,就是一件有苦有甜的事情。凌静怡不爱体罚学生,她也觉得体罚学生不好,不对。
体罚学生,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恶感、反叛感,以及,这样教育下的学生,对知识并未有渴望之心,对教师也难以有尊重之意。
他们口服心不服,格外难教。
但有时候,她也被学生气得跳脚,怎么会有人恶作剧地抓癞蛤蟆放到女孩子手上吓人呢?
怎么会有学生说一句顶撞三句,动辄迟到早退呢?一颗想教书育人的心,总是被泼冷水。
她也有产生退却的念头,觉得,兴许是自己不适合做老师,不适合这份工作。
可是,辞职吗?她体力差,轻松的农活不在话下,繁重的农活却很吃力。而且辞职后,工分怎么办?
而且,大部分孩子们都已经习惯她的上课方式,甚至很依赖她。学生们叫她“花花老师”,说她长得像花一样,性格也像花一样。
在她最想放弃的那些天,陈校长经常引导她。引导她如何用更好地方式来和调皮捣蛋的学生沟通,指导她如何把说教式的课堂上得更有趣。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她费劲心思备课,准备了一个又一个与知识相关的有趣小故事,让课堂妙趣横生。
在这一年里,凌静怡磕磕绊绊地成长着,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慌慌张张走向得心应手。
————
课堂之外,她不断委婉地向认识的人打探着柳守义的消息,隐晦地问过知青点的所有同志,问过村委大队,却始终杳无音信。
她的社交圈还是太小了,凌静怡不由得有些气馁。离恢复高考还有一年,难道要考上柳守义所在的大学,他们才能相遇吗?
在她最不抱希望的时候,她在一个出乎她意料的场合,与柳守义相遇了。
那是偶然的一天。
陈校长因开罪人,被调动去清离村,明面上是平调,实际上是被贬。
清离村地处偏远,民风彪悍,是当地经济落后的村落,凌静怡此前从未去过。清离村离清平村大约有十公里左右,步行至少需要两个半小时。
十公里的脚程,对于上了年纪的陈校长而言,是一场难以想象的奔波。
为此,学校老师相约着,在清平小学校门门口,为陈校长饯行。饯行时间定在早上七点。
黎明的曙光若隐若现,凌静怡便挣扎着起来起床。很困,很累,还想睡。但是不能迟到。在告别的日子里迟到,可不像话。
凌母也醒来了。凌母为人勤劳能干,基本上每天六点半就起来了。她像往常一样,起来忙活一家人的早饭。
受天气影响,田地收成一般,凌家工分也不高,分到的粮食有限。
凌母没有把困难说出来,只是格外珍惜每一粒米,舍不得煮米饭,都是煮米粥。
凌静怡已经一连喝了两个月的米粥了,喝到有点反胃。
这年头的米粥,很稀很淡,清澈见底,跟清水差不多,没有几粒米。没营养,不好吃,也吃不饱。
她本就瘦弱,伙食不好,摄入营养不足,变得更加瘦削了,面色也发青。
凌静怡很想捕鱼,掏鸟蛋,但是整个村的鱼塘、鸟窝,都被村里人轮流摸过去洗劫一轮又一轮,早就不剩什么了。
“静妞,家里没有别的东西,你捎上这两罐辣椒酱送陈校长吧,她爱吃辣。”
“陈校长好歹照顾过你,咱家虽没几个钱,但要懂得感恩,能给啥是啥。”
凌母从小厨房里拿出两罐满满当当的辣椒酱,放入袋子里,递给凌静怡。
————
别看这些辣椒酱简单,想把辣椒酱腌制得好吃却不容易。
村里很多人,简单地将辣椒捣碎后,加上食盐,腌制一段时间,就草草了事。
其实这样味道并不香,口感一般,还容易生霉菌。凌母有娘家祖传的秘方。
用的水得是从深山密林里挑回来的净水,清冽澄澈,透着甘甜。
选的辣椒得是那些皮薄瘦长的朝天椒,这种辣椒吃起来像酒鬼喝烈酒一样,让人欲罢不能,钟情不已。
将辣椒洗干净后,混合适量的食盐,一起放在净水里,搅拌均匀,浸泡半小时至一小时。
然后将浸泡好的辣椒捞出,放在通风阴凉的地方,晾至辣椒表面的水分消失,而不是放在太阳底下暴晒。
晾好后,再逐个去掉辣椒蒂,切成大小适中的碎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