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10集《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10集《佛说四十二章经》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请大家打开讲议第十一面,第十九章、假真并观。

前面一章念等本空,说明大乘佛法的修学,身口意应安住在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本章对中道实相的修学,再做明确的说明。修中道实相观要有空观与假观的观照,从空观中远离有相的执着,从假观中远离偏空的执取,所以称为假真并观,假观与空观(真观)要同时观照。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佛陀对中道实相观,提出了两个观察的方法:

(一)假观:

假观是个体生命的观察,也就是观察由业力所变现的身心世界,善业强者,所变现的身心世界特别庄严美妙;罪业强者,所变现的个体生命则丑陋苦恼。无论安乐或苦恼的身心,在假观上应如何观察呢?

观天地,念非常。天地是我们所依止的依报环境,天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有些人所依止的环境,气候温和,有些则气候强烈;总之天气有春夏秋冬的变化,所以它是无常。大地有丘陵山谷的变化,有高有低。天地的依报环境是由我们阿赖耶识的业力所释放出来的,阿赖耶识的种子是剎那生、剎那灭,所以变现的果报也是剎那无常,不能久住。

观世界,念非常。前面是观察依报,藕益大师说,这里观世界的世界是指正报的五蕴身心世界。世是指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时间犹如流水般的变化;界是指空间,空间有东、西、南、北的不同变化,所以五蕴身心世界也是剎那的变化。假观是观察因缘所生的个体生命,它随顺业力而变化无常,无常即苦,所以身心世界是一种苦恼的果报,我们不应该依止这身心,因为身心会变化,而我们又无法预测身心的变化。所以我们对流转的个体生命,不要存有今生积极修习布施、持戒等善业,来生成就天人或大国王的果报,因为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这果报是非常脆弱的,不能作为皈依处。若身心果报不能作为皈依处,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以下即说明在流转中可依靠的家。

(二)真观:

观灵觉,即菩提。灵觉即是天台宗所谓的现前一念心性,是远离遍计执所现出的清净光明本性。凡夫这念心有自我意识的执着,及对法的执着,透过我空观、法空观的修学,消灭这两种障碍后,所现出的明了心性即是菩提的本性。所谓菩提的功德是由灵觉的清净心所显现,这是我们的皈依处,也是我们的家。

如是知识,得道疾矣。若能经常观察个体生命有无常之苦,不执取贪着,一方面又安住在自己的清净心,能如是观察,则很快能成就转凡成圣。

依大乘佛法观灵觉,即菩提,这是从假入空。天台的《教观纲宗》,说明大乘菩萨的修空观,与小乘菩萨修空观有所不同。小乘菩萨修空观是灰身泯智,他用空观消灭一切有为诸法,包括色法及心法,所以小乘的空观是一种理性或称为法性,本身不能有明了性的功能,他认为明了心会干扰空观的证入,所以小乘的空观,心不能有明了性。

大乘的学者认为,空观所对治的是遍计执,并不需要消灭心的明了性功能,因为明了的心性在颠倒时,起惑造业,流转生死;但若要发菩提心,成就佛道,仍需要这念明了的心性,修六波罗蜜善业,成就万德庄严。所以若消灭这明了的心,只能成就偏空涅槃。大乘的空观是有明了性,所以大乘佛法讲空,它不太习惯说是空,而是讲清净心,或称为现前一念心性,这就是大乘的空观。

观灵觉,即菩提,诸位若受菩萨戒,菩萨戒的戒体与观灵觉,即菩提有密切关系。菩萨戒的戒体有上品及下品的戒体,下品的戒体是观察诸佛菩萨的功德,及流转生死的过失,而生起菩提心,这心外求法的菩提心是下品菩提心。上品菩提心则是观察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观照这念心识,起初所观察到的心,是无始劫以来,由善恶业力因缘所熏习的心,或称为个体生命的心,它有善的功能及恶的功能。当我们由空观照破这些善恶功能,发现心的最初本来面目,所谓的现前一念心性,它是如的境界。

三世诸佛在观察他的心时,从个体生命来说,他是佛法界,十法界中他是功德最为庄严的心,摄持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及无量无边的善业,但这些也是因缘所生法,是佛不断的熏习波罗蜜所成就,当他修空观也照破这佛法界的个体生命,也就是说,当佛把心带回家,我们也把心带回家,发现我们的这念心与诸佛没有差别,一如无二如,众生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所以从本体的生命来说,众生心与佛心没有差别。

这是我们发菩提心的最初原点,这时自己真正相信,自己无量的烦恼是可以消灭的,因为自己的本性是如;诸佛无量无边的善法也是可以成就的,因为自己的心也是如,一如无二如。

所以要成就菩萨戒的戒体,必须观察自己这念心性,与十方诸佛没有差别,才能真实的发起四弘誓愿。所以凭什么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