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6集《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6集《佛说四十二章经》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瞋、嫉妒的恶心,要成就业力也一定要有所缘境,面对所缘境而成就业力;这所缘境不是心外的所缘境,而是心内的所缘境。假如是造善业,是心作佛,内心依止善良心来忆佛念佛,这业力还是在自己的心中造作。造作业力后,这业力也是保存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总有一天这善业表现出来,是心是佛,仍是自己受用这果报。

反过来说,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内心生起恶心,面对所缘境造业,结果这业力也是在自心的所缘境中造作,你并没有伤害到心外的众生。造作后,这罪业不是跑到别人身上,仍是保存在自己内心深处,总有一天这罪业表现出来,还是自己在受用这果报。

所以自己造作的业,别人无法受用,业是自己造作,也是被自心所保存,最后由你的心表现出业力,让你去受用,佛法的因果是自作自受,所以这地方讲尘唾自污。这段经文劝勉我们不要伤害他人,因为伤害别人的势力,最后也会伤害到自己。

以上这几章书,佛陀都是从因果上开导众生,在因地上要能断恶修善,在果报上,对安乐果报要能少欲知足,对痛苦的果报要能安忍不动,这些都是扣着因果道理,告诉我们修道应该如何自处。

一个人的修行永远受自己知见的引导,所以甚深见才能产生广大行。

我们应该经常观察生命是一条永无止尽的水流,这水流是指我们现前的一念心识,这要如何观心呢?

蕅益大师说:只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在流动的心识中,每一个心念都扮演着果报与因地的角色。这心念对望过去来说,我们是一个果报,承受了过去的业力,这果报可能是安乐或痛苦的果报。在受用果报时,前面的经文告诉我们,受用安乐果报时要少欲知足,克制欲望;遇到痛苦果报时要安忍不动。

其次,这心念对望未来,我们在面对果报时又造作新的业力,要避免造作身三、口四、意三的罪业。若一时胡涂造作罪业,也应该安住于惭愧心,使罪业势力减少。所以我们每一个流转的生命,都是在受用果报时,也同时在创造新的业力。在这样的因果流转中,修行人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以上的八章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的身、口、意,使我们能趋吉避凶。以下回答几个问题。

问(1):如何破除遍计执?

答:遍计执即是我执与法执。

我们在生命的流转当中创造一个业力,由这业力得果报。若是善业,果报是尊贵安乐;若是罪业,果报则是卑贱痛苦。不论是安乐或是痛苦的果报,皆是生灭无常之法,果报很快就会消失,然后又再出现另一个果报,这是生命的真实相——流转变化无常。

但不幸的,我们在成就个体果报时,会产生我爱执,认为这果报体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来思考一切人事因缘,把自己看得很重要,因此就产生颠倒。我们本来的身心世界,无论是外在的色身,或内在的内心,都是由业力所创造,如自己今天是女人,则是女人的身相,女人的心情;前生是一只蚂蚁,则是蚂蚁的身相,蚂蚁的心情。当我们的生命有自我意识时,就会产生种种的思考,也就是所谓的名言,这种思考的名言就是遍计所执性。因为这思考不是随顺真理的思考,而是以自我意识所发动的思考。这在十二因缘中称为无明,无明所带动的行,就会创造生老病死的果报。

所以佛法告诉我们一个观念,刚开始时不要相信自己的思想,因为思想会被自我意识所污染,所以破遍计执就是破除心中的名言。当然也不能完全不思考,若不思考就犹如木石,这也不能成就圣道。

那要如何修呢?如理思惟,把佛菩萨所开导的法语,用来取代自己的思考,当遇到境界时,不要用自己的感觉思考,佛菩萨告诉我们如何观想,我们就如何观想。譬如这件事应该作随缘消旧业想,或当善知识想,你就强迫自己用佛法的道理来思惟,如是破除心中的名言,你的生命就会有变化,心中就会产生增上的力量。若是随顺自我思考,生命就会生灭流转不息,因为我们一直活在遍计执当中,活在狭隘而自我意识的颠倒的无明当中。

所以修学佛法要有如理思惟的观照,由观照力而产生行动力。

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时,先要相信自己是业障凡夫,不要对自己太有自信。佛法的修学永远是两个次第:先否定再肯定;先大死一番,再彻底的承当,没有一个人能例外。一定要先相信自己的心是颠倒心,不能相信自己的受想行识,自己的感觉、受用、思想都是颠倒的,只有佛菩萨的思想才是正确,所以先否定自己,最后再肯定自己——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时直下承当,从空出假,广度众生。

因此若要破除遍计执,刚开始先不要相信自己的思想,先强迫自己根据佛菩萨的开导去思考,也就是以佛法的名言,破除自己的名言,这是破遍计执的方法。

问(2):弟子每观察到妄想,妄想就会消失,但妄想还是会再生起,犹如石头压草,这该怎么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