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佛说四十二章经》
认为为他们安住在偏空。如是宗派间的批评纷争,使佛法的修学落入意识形态的争执,这是由于不明白佛法安立的因缘,良由众生根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就是说这个人心中的障碍,必须借由这个法门才能解脱,另一个人的障碍,又必须要借另一个法门才能解脱,所以药是用来治病的,病治好时,病不可得,药也不可得。
所以佛法是应病与药,可能你不需要这个药,但别人需要,所以选择自己所需服用的药物,但对别人所需服用的药物,保持尊重与赞叹,这才是佛教兴盛的相貌。因此我们不应该落于有所得的法执,如是才不会失去佛陀说法的本怀。
由于众生在修行的过程中有诸多障碍,所以佛陀开出以下四十二篇章的主题来加以对治。这解释经题的四十二章。
四十二章约数标名。盖从一代时教之中,摘其最切要、最简明者,集为一册,以逗此土机宜。所以文略义广,该通四教,未可辄判作小乘也。
四十二章的名称是依数目而安立的,四十二个篇章的主题分散于诸经之中,印度的祖师大德把它会集成四十二章。在佛陀的一代时教之中,佛陀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八十岁入灭,说法五十年,讲经三百余会,在这佛陀的一代时教之中,摘录最重要,简单明了,而有助于修学佛法的一些法要,抄录成一册,以契合中国人的根机。
本经是东汉时传到中国最早的一本佛经,中国文化的思想主流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论语或孟子,体裁都是篇章的形式,如为政篇或德行篇等。佛教传到中国,为使士大夫能接受佛法,所以佛经的体裁也就编成类似论语的篇章形式,以契合中国人。
所以文略义广,该通四教,未可辄判作小乘也。本经的文字虽简略,但所包含的义理广泛,含尽了天台四教。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把佛法的内容分成藏、通、别、圆四教:
(一)藏教:这是小乘教。小乘教为何说是藏教?《法华经》说小乘教是三藏教,经、律、论三藏的法义区分明显,不像大乘佛法的戒律中有教理,教理中也有戒律,所以三藏教是根据《法华经》而安立,它属于小乘声闻法。通、别、圆都属于大乘。
(二)通教:通教的义理类属于中观的学者。中观为何说是通呢?智者大师说,通是指通前通后,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佛法不论修大乘或小乘,内心皆以空为基础,三乘共坐解脱床,所以空义的教理是大、小乘皆要学习的,故称为通。
(三)别教:别教是类似唯识学者,以阿赖耶识的受熏,建立整个染净因果。阿赖耶识的缘起思想,为什么称为别呢?别是指别前别后,别前藏教通教,别后圆教,它是发明诸法的差别,故称为别。
(四)圆教:智者大师认为《法华经》、《涅槃经》及天台宗的思想,皆属于圆教,因为它可以把前面藏、通、别的种种差别相,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融通了理性的空义与种种事相的修持,故称为圆,圆是指圆融无碍。
以上的通教、别教、圆教是大乘的三系,藏教是小乘的教法。
蕅益大师说本经:文略义广,赅通四教。本经的修学方法,当体是声闻法,因它所对治的是三界的烦恼,特别是对治三界的贪欲,强调对治三界的烦恼,以引导我们出离三界。本经对发大悲心,以善巧方便,广度众生,所谈的并不多,所以本经当体是偏重断恶修善的声闻法;但是从义理上来说,本经是旁通大乘,它含摄大乘的义理,所以说赅通四教。
经: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
经题的经字,是指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修多罗是契经,上契诸佛实相之理,下契众生差别的根机,满足这两种条件就有资格称为经。
本经是传到中国最早的一部经。东汉明帝永平三年,汉明帝夜梦金人,梦到有一全身放光的金人在殿堂中,汉明帝见这金人,生大欢喜心,梦醒后他向大臣宣说此事,有一掌管历史的太史傅毅说:臣尝闻,西方有神名之为佛,陛下所梦,其必是乎!
太史说,从过去历史的记载,周召王时西方有神出世,称为佛,陛下所梦的金人应该是西方的圣人——佛陀。汉明帝觉得他与佛陀非常有缘,因为他见到佛陀时感到特别的欢喜。他于永平三年做此梦,永平七年下定决心派郎中蔡愔及其它十八位文武官员,西寻佛法。
他们到了中印度,遇到了迦叶摩腾及竺法兰两位大阿罗汉,于是启请两位尊者,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回到中国的洛阳,汉明帝很欢喜,在洛阳盖白马寺,请尊者翻译经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经典就是本经——《佛说四十二章经》。
有一道士名褚善信,他具足种种的神通,能飞至天上云霄,也能钻入海里,他起慢心,上书皇帝说,我们中国本土的宗教是道教,道教能使我们长生不老及有种种殊胜的功德,佛教是外来的宗教,皇上不应该厚此薄彼,放弃本土宗教而信仰外来的宗教。这道士乞求皇上,在洛阳白马寺盖两个坛场,东坛放道教的经典,西坛放佛教的经典,以坛香的火来火化,结果道教经典敌不过业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