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淮西集团
这二十四将包括: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
是不是很眼熟,这二十四将基本属于大明开国三十六公侯的角色。
淮西集团有多强大,六位公爵都是淮西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而来自浙东集团的刘伯温,立下同样不少汗马功劳,却仅仅封了个伯爵。
就像一句老话说的好,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起初,朱元璋觉得这群老兄弟们都还不错,也没计较什么。
可后来,随着淮西集团势力的不断膨胀,朱元璋想要建国时,却感觉到了一丝潜在的危险。
于是,他强行把本来打算学着像张良一样退出朝堂的刘伯温,留了下来。
然后暗中让其他地区的臣子们,以刘伯温为首,来对抗他的亲信淮西集团。
运用着帝王权术,朱元璋勉强算是维护住了朝堂的平衡。
然而,淮西朋党集团的领袖李善长,却一直小动作不断,不断打击刘伯温那批人,被朱元璋看在了眼里。
为了避免朝堂势力失衡,朱元璋以李善长年事较大为理由,强行辞退了李善长。
最后,朱元璋还假惺惺的询问李善长,让他帮忙推荐一个接任者。
可惜,朱元璋没想到,李善长早就摸透了他的脾气,故意不提他的同乡胡惟庸的名字,来激起朱元璋的逆反心理,就这样,胡惟庸成为了右丞相。
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最开始,大权在握的胡惟庸,还是帮朱元璋做了不少实事的。
李善长是淮西人的领袖,胡惟庸则是他的接班人,也是新一任淮西人的领袖。
在这两任淮西人的领袖的努力下,淮西朋党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让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
于是,感觉到皇权受到了威胁的朱元璋,决定大开杀戒,彻底清洗朝堂势力。
朱元璋先是故意放权给胡惟庸,还特意送了他一把痒痒挠,以示恩宠。
随后,朱元璋以修养的名义,来到了应天城外,坐视胡惟庸在朝堂上胡作非为。
起初,胡惟庸还有所顾忌,但后来,发现朱元璋彻底不管他后,胡惟庸心中的野心急剧膨胀起来。
在胡惟庸做了七年丞相中,任期内在朝中遍植朋党,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使得淮西朋党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
浙江青田人刘伯温(刘基),曾辅佐朱元璋,立下过汗马功劳,但由于他与淮西朋党集团的矛盾,一直未受重用。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仅封为诚意伯,岁禄只有240石。而李善长则功封韩国公,岁禄4000石。
看到胡惟庸一手遮天后,刘伯温可不想继续摊上这个烂摊子,在胡惟庸做丞相的第二年,就申请告老还乡。
然而,朱元璋却不愿意让手下这个未来唯一的丞相人选,偷偷溜走。
便强令刘伯温待在应天府内,在朱元璋的视线之内养老。
而胡惟庸也没有放过刘伯温,因为他曾对朱元璋说过,胡惟庸不宜入相这种话,因此深受后者的嫉恨,被大权在握的胡惟庸,直接解雇革去岁禄。
后来到了洪武八年(1375年),刘伯温生病后,胡惟庸更是接着朱元璋的旨意,私下更改朱元璋本来的意思。
等胡惟庸派去的御医,前去看望刘伯温之后,也许真的以为是朱元璋的意思,也许也是刘伯温彻底累了,不想在反抗了。
在刘伯温服完胡惟庸送去的药物后,直接后不久,便一命归西了。
《明史》卷128: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这件事,完全出乎了朱元璋的预料,他没想到胡惟庸居然这么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