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靠山吃山
棉花村属高寒山区,山多田少。生活在这里人,主要是靠山吃山过日子。
上任两年,柳溢雅也不辞辛苦地去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因此,在多种力量的帮扶下。
棉花村不仅通了风槽沟通往外界最近公路,而且架起棉花河两岸大桥。
拥有了历史上第一个图书馆、第一个照相馆、第一个篮球场、第一个公共厕所。
今年开始,柳溢雅实施民生小事,让有意愿的村民第一次在村中拍了婚纱照。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拍了全家福。
最让柳溢雅喜悦的是,今年,引来了天麻种植开发商,成立了棉花村首个“湘西天麻种植基地”。
不仅将村民们撂荒的自留山利用了起来,还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村子里发生的很大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
常有乡亲见到柳溢雅的父母就夸赞道:“柳溢雅那闺女当上村长,真是不简单!”
中年人的热情,中年人的勇敢,中年人的视野,中年人的奇思妙想,赋予暮气沉沉的棉花村以生机和活力。
棉花村属大山深处,有木竹材优厚的资源。人呢,也有木匠、桶匠、篾匠。
看着木竹被村民低价将原条木、原竹条卖出。感觉被中介商赚了很多,心里不是滋味。
于是,柳溢雅想到利用这些木竹资源深加工,提高实用价值,帮村民再创造一些利润。
柳溢雅计划着,在二五桥头空地上建一座木竹综合加工厂。
把村里的匠人组合起来,分成木工组、圆木工组、篾工组。成立综合木竹深加工厂,将原木竹材料加工做成成品推向市场。
万事开头难。
但时间就是金钱,速度就是效益。
柳溢雅想到的就要做到,马上电话联系《雅安建筑公司》李赟老总请求帮忙。
要他派项目主管秋影安带领部分施工人员回村,帮建800平米一层楼“综合加工厂”厂房,要求两个月内完成。
在建厂房的同时,柳溢雅组织村里有木工、圆木工、篾工手艺的人员进行开会与培训。
在这些人员中选出木工组长一人,圆木工组长一人,篾匠组长一人。
适当的时候,三名组长,由村里进行委外培训。在综合加工厂担任各组的管理工作。
厂房建好,马上进厂开工。
计划没有变化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木工工具种类逐步增加,功能也不断完善,如开榫机,精确度越来越高。
像凿子、刨子、铲子、磨斗等传统木工工具,也逐渐被各式各样的机器所取代。
传统的木工属于熟练工种,需要工匠们去大量的实践,否则短时间内是掌握不了的。
斧锯刨凿看似简单,其实是简练而不简单,上手不易,得心应手却更难。
想要向人请教也不易,木匠自己懂得做,如何去做心里也清楚得很。
但就是很难用语言表达得清楚又确切,可意会难言传,想要用文字表达清楚就更难了。
没有师傅手把手教学真的很难。衡量一个木工基本功的准则。
是要看刨料要平整、光滑、方正,画线要准确、正确,打榫眼要方正、垂直。
歪树直木匠弯曲的木料,木匠去弯存直后,可成为有用之材。
木匠需要合理的去选材,劣材巧用,提高木材的利用率。
桶匠工工艺比木工工艺简单,但要真正出师做好,也不容易。
靠自己去探索去创造。在村里选八个年轻好学的人进厂做圆木学徒工。先从猪食盆,脚盆简易的做起。
由圆木组长亲自教他们。开始一天慢慢做一个猪食盆,有时还要返工,人家师傅一天可做四个猪食盆呢。
要学徒自己找原因,不是自己手脚慢,而是技术不熟练,只有多操作多学习,才能赶上师傅的效率。
一天、一个月、一年八人终于赶上甚至超越了圆木组长。一天,我可以做好五个猪食盆,且式样美观漂亮,质量很好。
声誉传出去后,周围村民亲自上门来订货,供不应求。
篾匠组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
首先要把竹子劈开,一筒青竹,对剖再对剖,剖成竹片,再将竹皮竹心剖析开,分成青竹片和黄竹片。
然后再根据需要,竹皮部分,剖成青篾片或青篾丝。
剖出来的篾片,要粗细均匀,青白分明。再把它不同的部位做成各种不同的篾。
总的来说篾匠的基本功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
竹的青篾丝柔韧且极富弹性,可以剖成比头发还细的青篾丝。
青篾最适合编织细密精致的篾器,加工成各类极具美感的篾制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