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上衣下裳
“接下来我解释衣裳的时候,你们不许再问我为什么叫这个字,或者字为什么这么写,如果你们有疑问,就回去问你们的父母和老师。”
带孩子太累人了,陆小五决定讲完冕服就不讲了,让这帮熊孩子去霍霍其他人。
孩子们:问老师会被叫家长,问家长会被打,还是不问了。
“总之,华夏服饰的两大形制之一就是上衣下裳。上衣和我们现在的上衣差不多意思,下裳里的裳却不是裤子,而是裙子。”
“另一种呢?”
陆小五没有直接说深衣:“就是把上衣下裳缝一起。你们可以理解成两件套和一件套,之后的服饰再怎么演变都离不开这两种形制。”
“裤子和裙子算一种吗?”
“裤子出来前,男女老少都穿裙子,你可以把裤子当成裙子的变种。”
“那连衣裙呢,中间没有缝的那种?”
“用一块布做,和用几块布做的区别。难道你穿百褶裙还要按片数进行编号,每种裙子都取一个名字吗?大道至简的道理懂不懂。”
孩子们:陆老师生气了,但生气了也好好看。
陆小五:下回出门就带上我家八哥,让凤仙教你们做人!
“衣裳定好,就要决定用什么颜色了。古人最敬天地,所以取天地之色,有古书载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里的乾坤指代天地,天地玄黄,所以上衣取天之玄色,下裳取地之黄色。
“那衣服上的图案又是哪来的呢,那本书又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所以你们会看到冕服上有十二种图案,都取自古人观察到的日月星辰山川还有鸟兽植物之类。
“现在你们看冕服会发现上衣是黑色的,下裳是红色的,那也是经过一系列演变的,比如周朝尚火,所以裳是纁色,秦朝尚水,水对应黑色,所以纁裳变成了黑里透红的绀裳。
“不过古人对玄和纁的定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人说玄就是黑色,有人说玄是青黑色,还有人说玄是黑里带红,而纁也有浅绛色、浅红色、黄赤色的说法。
“也许是古代染色工艺水平不同导致出现色差,也许是每个朝代对同一个字的解释不同。
“不管怎样,冕服和最初的黄帝之服取色于天地这点是一致的,还有那块垂在红裳前面,长到膝盖位置的斧形布,我们称为【蔽膝】,它是从韦毕(韠bi)演变而来,最初的原型则是古人的遮羞物。这就是文化上的传承,代表后人不会忘记先祖。
“现在你们已经认识玄、黄两种颜色了,它们和剩下的红、青、白组成了传统五正色,因为古人推崇纯正的颜色,所以把绿、紫之类的颜色称为间色,其他称为杂色,也有把正色以外的颜色通通称为杂色的说法。
“这里说的红是我们理解的大红色,但古代分得比较细,有说赤,也有说朱是正红色,你们知道是红色就行了。
“孔子曾说‘恶紫夺朱’,就是说他厌恶不正的紫色取代了正的红色,隐喻以邪压正。之后有几个朝代用不同颜色表示官员的等级,所以他们的作品里提到红、紫多半是指官职。有个词叫红得发紫,意思是再努力一把就可以进入紫衣行列了。
“青不是青草的青,而是古代特有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青,那是用蓝草染很多次才能染出的靛青色,或者用石青(蓝铜矿)磨成的粉画出来的颜色,古代的青绿山水画就是用的石青和石绿。
“白色就是白色。
“记住这五种颜色,因为古人做事有自己的章法,改朝换代要顺应五德,五德对应五色,所以早期朝代崇尚的颜色都和五德有关。
“黄帝,华夏第一位服装设计师,用的是黄色,对应土德;木克土,所以夏朝尚青色;而后商汤以金克夏木,之后是崇尚火德的周,这时冕服下裳变成了红色,最后秦始皇统一天下,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便用了水德。
“之后的朝代没有对冕服大肆改动,为什么,因为儒家的圣人孔子最推崇周礼,所以他的学生都致力于恢复周冕,不管朝服常服怎么变,冕服必须按周礼来,一般朱色蔽膝配纁裳,唐朝将黄色设为帝王色禁止百姓使用后,后面的朝代都有样学样,南宋和明朝也有将蔽膝和下裳改成黄色的时候。
“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虽然没有全盘吸收汉服,但冕服基本遵照汉制,直到清朝废除冕服,不过清朝的龙袍还是用到了十二章纹。
“古人是很含蓄的,不会把我是皇帝几个字写在身上,所以会用尊贵的颜色代表自己的身份,现在你们明白五正色在传统文化里的地位了吧。”
“陆老师,本来我觉得五个指头够用的,听你说了那么多,我忽然觉得不够用了。”
“又是五行,又是五德,又是五色,我都要绕晕了。”
就是要把你们说晕,免得没事杠我。
“现在我来教你们怎么记住‘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