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恩施人物 > 第90章 张昌岐

第90章 张昌岐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张昌岐(1900一1927),字飞熊,号凤楼,又名任侠,湖北来凤人,第一次大革命期间鄂西地区著名的共产党人,革命烈士。

张昌岐出生书香门第,从小受到父亲、叔父的严格教育,幼年就养成了倔强的性格,有正义感,爱憎分明,乐于助人。他勤奋好学,刻苦自励,待人襟怀磊落,彬彬有礼,深受乡亲的喜爱、师长的好评。他才思敏捷,善作诗词,一生作诗词有300余首,惜多遗失。其诗豪迈洒脱,不尚雕琢。为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他曾赋诗一首:“春来最是好风光,人境结庐乐未央。闲依柴门纵目望,黄云十里菜花香。”他在自家门上写下一副对联:“知多世事胸襟阔,识透人情眼界宽。”

1922年,张昌岐离家赴武汉求学,先考入武汉中学,旋即转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当时,董必武、陈潭秋等在该校任教,常对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使张昌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向导》、《中国青年》等革命进步刊物,联络同志,关心时事,积极参加武汉的学生运动,广泛接触社会,不断接受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

1923年暑假,张昌岐回到来凤,用新的思想观点观察社会,看到封建的遗老遗少顽固地把持着文化教育阵地,对青少年大肆宣扬封建文化,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得像一潭死水。张昌岐举起新文化的旗帜,与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在城内清末秀才李瀚香的塾馆上书写了字谜诗一首:“二十三省雨潇潇,十八相交情倍豪:多劝西蜀山峡水,莫为东吴一流交。”诗的谜底是:“满校浊渥”,意指塾馆内充满了腐朽没落的封建气息。他向青少年介绍全国的革命形势,宣传苏联的“十月革命”,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思想。一石激起千层浪,来凤有志青年纷纷赴武汉等地求学。

1924年冬,在国共合作的浪潮中,张昌岐参加中国国民党。1925年夏,他在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加人中国共产党。当年暑假,张昌岐回到家乡,经多方努力,在来凤土堡张光合家办起了第一所农民夜校,吸收了30余名穷苦孩子念书。

1926年7月,张昌岐师范毕业后,受中共党组织的派遣,带着一批宣传材料,以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特派员身份,与共产党员刘岳生一道回到来凤。他以省党部特派员兼县教育局长的身份深入农村,了解社情,为开展革命活动作准备。他联络回乡的吴郅堂、梁子衡等人,到高洞河的板沙界一带发动和组织农民,成立了农民自卫队。1926年10月28日,张昌岐在板沙界寨堡召集自卫队员,组织武装暴动,率部进攻县城。由于力量悬殊,攻城不利,自卫队撤至板沙界。

张昌岐安排好自卫队后,便带领吴郅堂、梁子衡去武汉向省里汇报。董必武、陈潭秋等听汇报后,高度赞扬了他们的举动,中共武汉地委机关报《楚光日报》还报道了板沙界农民起义事件及来凤农民运动情况。省党部再次派他们回来凤,总结经验教训,组织各界群众,武装工农,开展革命斗争。12月初,张昌岐等返回来凤。当时,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三军李晓炎部特务营进驻来凤县城,来凤的革命形势有了根本转机。国民革命军对张昌岐领导的革命运动给予了大力支持,还赠送了一批枪支弹药,并派代表蔡钟毓代理来凤县长,辅助张昌岐处理政务。张昌岐根据党的政策,依靠工农,团结各界人士,扩大了国民革命的影响;收编了土匪田步云、茅坝团防李佐卿的武装,扩大了农民自卫队的力量。12月23日,张昌岐、刘岳生等人组建了中国国民党来凤县党部筹备处,张任筹备处主任。

随着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来凤县支部应运而生,张昌岐任支部书记。同时还成立了来凤县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和中国国民党来凤县党部执行委员会,张昌岐被选为执委常委兼工人部长,杨维藩为组织部长,刘岳生为宣传部长,吴郅堂为农民部长,同情革命的开明人士黄旗若被推选为代理县长。政权建立了,农民革命风起云涌,威震湘鄂边。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来凤的恶势力蠢蠢欲动。张昌岐镇定自若,抱着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在翔凤山大观寺的墙壁上题诗:“纵教热血千秋碧,忍令雄心一日灰;取义成仁吾辈事,何须恩怨费猜疑?”表达他迎风搏击、不怕牺牲的豪情壮志。

同年6月21日,反动团防李竹武与向卓安、胡达臣、向炳昆串通一气,用重金勾结鄂湘川边区的土匪、劣绅、团防武装共1000余人围攻来凤县城。张昌岐等组织农民自卫军英勇抵抗,战斗持续了两天一夜。22日晚,农民自卫军由于武器缺乏,便在雨夜的掩护下,悄悄转移农村分散隐蔽。张昌岐、刘岳生等转移到湖南龙山,联络力量,坚持斗争。不久,因叛徒告密,张昌岐、刘岳生在龙山鸡公寨被捕。8月18日,张昌岐英勇就义于来凤茅坝沙刀湾,时年27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