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赵师梅
赵师梅(1894一1984),派名学魁,湖北巴东人,辛亥革命志士,著名教授。
赵师梅幼年时由他父亲的同学赵大昌秀才授教,其父回家乡后又随父
读了三年私塾,后入楠木园小学,14岁考人巴东县小学,系首届优秀生。宣统元年(1909),他考入武昌华林中等工业学堂,就读于电机一班。在武昌求学期间,他就与革命党人经常接触,常与反封建思想激进的同乡邓玉麟、高尚志交往。他通过在学社内借阅《猛回头》等进步书报,接受革命思想,经邓、高两人介绍,参加了共进会,并负责完成在校发展党人的任务。经他努力,吸收会员近二十人,他也被选派为该校共进会组织代表。
宣统三年,共进会等革命团体急于发动革命,共进会领导人刘公从日本东京携带军旗设计图样回国,在武昌华卫街刘宅找到赵师梅、赵学诗和陈磊(陈潭秋兄),研究绘制军旗。赵师梅等精心绘制,终于绘出宽三尺、长五尺的“十八星旗”。绘制完成后,军旗式样由邓玉麟送草湖门(今得胜门)一缝纫店密制。半月后制成十八面旗帜,他们即先送小朝街85号起义总部以备应用。十月九日,汉口宝善里机关制炸药失事,小朝街处军旗被全部搜走。
起义前机关暴露,清廷大抓革命党人,加之十月十日彭、刘、杨三烈士遇害,一时恐怖气氛弥漫武昌。赵师梅时任秘密交通员,他坚守岗位,配合邓玉麟外出传达起义总部决议,并冒着生命危险,飞奔南湖炮队向孟发臣传达起义决议,使炮队能及时配合,当晚行动。赵师梅又冒险到草湖门缝纫店,取出另外两面尚未制好的“十八星旗”。起义时,他身赴前线参加战斗,并负伤。起义成功后,赵师梅被荐为司令部军需,获甲等功勋。
民国二年冬,南京临时革命政府根据孙中山先生建议,挑选一批学生“赴欧美深造,探索工业救国的道路”。赵师梅即申请参加留学。不久,他与李西屏等12人被批准为首批留学生,赴美学习。赵师梅去美后先在华盛顿中学学英语,然后考入费城里海大学,攻读电机工程专业。四年大学期间,赵师梅勤奋钻研,成绩优秀,曾获该校最高奖励--“威乐伯”奖金。
民国十一年,孙中山筹备北伐,委托居正函邀赵师梅等参与。七月,他从凡登法港启程,经日本转上海回国,面见孙中山。不久,就受聘为武昌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教授。之后,又先后为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大学教授。抗战期间,湖北省主席陈诚欲聘赵师梅任省建设厅厅长,但他不愿为官,拒绝后返乡,并出资在楠木园兴办“七七小学”,积极为家乡培养人才。他在大学任教期间,工作认真,治学严谨,平易近人,生活简朴,有问必答,循循善诱。赵师梅曾对学生说:“我是赤身来到人间。我的一切都是人民给的,我的一切都要为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赵师梅继续从事教育工作。1954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他任华中工学院电机系教授,1958年任武汉工学院教授,并兼电机系主任。他是新中国首批38位教授之一。
赵师梅于 1984年10月病逝,著名数学家李国平教授撰挽联为:“贞心高上国,明德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