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效率,效率,还是TM的效率
务实这件事肯定比其他皇帝要重视,算学入科举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大概也就他能推行改革。
关于洪武皇帝的心态,张异没必要对刘伯温说。
老刘以为自己猜对了,又衍生出一个话题:
“可如果你想将科举落在实处,知行合一!
我认为算学入科举都不够彻底,既然要务实,考核的标准也要务实起来!
譬如,可以出一道题目,设置一个难题,让学生以自己的想法去解决……”
听着刘伯温侃侃而谈,张异也佩服眼前这老头。
不愧是未来民间被评为智慧最高的,传说最多的那批人之一的刘伯温。
他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还有对规则的洞见,绝不是他这个普通人能比。
他比刘伯温多的,还是站在前人肩膀上,他人所不具备的数百年的历史知识。
刘伯温说的,不就是未来的公考中的申论吗?
这确实也是考验考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之一,虽然只要考试,就免不了套路……
可这样的套路,也好过整天之乎者也。
当然张异也知道,刘伯温只是就事论事,以他的立场不太可能同意这种改革。
但跟老刘聊天,张异确实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其实张异也不是没有想过这种可能,但他自己也否决了他的想法。
只听刘伯温说完,张异笑着摇头。
“这方法不好?”
老刘一看张异的表情,就猜到这小子肯定没好话。
他有些不服气,就算他这个法子也是随口说的,可他相信应该比张异那个算学入科举要实用。
“因为不公平!”
张异道:“刘大人这个想法,起码超越了时代数百年,如果您生活在一个信息流通便捷,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方法倒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考核的手段,
可是咱们这是大明!
九成百姓,一辈子不曾离家十里。
如今天下有多少人都不知道皇帝是谁?
这这个知识垄断在少数人的世道,去考核一个人的执政能力,应对能力,是对穷人的不公平!
经验也是能力的一部分,勋贵,书香世家的在这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
按照刘大人的思路,如果考对事情的应变,这些人有优势,可如果考种田等下里巴人的东西,又是穷人有优势!
所以说来说去,出题的方向,却可以决定阶层的录取率,所以不公平!
算学不完美,可它足够公平,
而且他考的是一个人的逻辑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学习起其他大致不会差!”
张异的话,让刘伯温多了一些思考,他想了许久,终于认同他的想法。
“我知道刘大人,或者朝堂中那些大人们,看不上算学入科举,更警戒我一个道士去插手科举改革,
其实你们大可不必,贫道传的是术,不是道!
术能载道,若是说你儒家的东西连这些小改变都经不起折腾,那它也活该被湮灭在时光之中!”
聊到后来,张异干脆直接点出刘伯温的心病。
刘伯温神色坦然,他也从不否认自己对张异的警戒。
不过经过于张异这一番交谈,他心中的疑虑去了许多,再看张异,这孩子也变得顺眼。
“今天前来,倒是不虚此行!”
刘伯温没有继续在“道与术”上纠缠,而是将目光再次落在那些标点符号之上。
文以载道,文是工具……
只要道是不变的,工具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
“你再给我说说标点符号,我去跟皇帝建议一下……”
老刘开始认真询问张异关于标点符号的用法,张异也悉心教导。
不多时,老刘掌握了这些内容,张异又趁机提示:
“要不,在学习算学的时候,加上阿拉伯数字?”
“这又是为了什么?”
刘伯温疑惑不解,当张异将阿拉伯数字写出来的时候,他马上认得这些数字,其实阿拉伯数字早就传入华夏多年,
只是主流上,并不被接受。
华夏受天朝上国的思想影响,加上儒家傲娇的德行,自然不会看得上阿拉伯数字。
“效率,效率,还是TM的效率!”
张异以半开玩笑的语气,回答了刘伯温的问题:
“其实刘大人你试着书写这些数字就明白了!
其实无论是标点符号也好,阿拉伯数字也罢,都是为了提高效率。
譬如标点符号,如果读书人在读书的时候,少了一些断句的争论,将更多的时间用在领悟道理之上,那是不是对教化更为有利?
这种数字也是如此,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