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路相逢
听松楼左侧有条石子铺成的小径,小径的尽头是一座八角亭,修建在一块大岩石上,飞檐翘脊,金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
亭脚下是淙淙而过的山泉,周围花草丛生,百花争艳。
亭中放有石桌石凳,顾长卿与宣王相对而坐,几名护卫打扮的男子则守在数丈开外的小径上。
“公子有伤在身不宜多走动,何故来此?”宣王轻摇折扇,面带关切地道。
也不知宣王出于何种心理,非但爱在人前演“父子情深”,就连人后也常要对顾长卿惺惺作态一番,以此作为开场白。
以他二人的关系,顾长卿认为完全可以略去这个环节,且提过多次,奈何宣王乐此不疲,顾长卿也只得将就着应付。
“想必王爷也听说了,昨日小侯爷来过王府,见我有翠熹山庄的请帖,盛情相邀,我自不好推却。”
顾长卿这番话带着些无可奈何的意味,不难听出他的不悦,宣王笑着打哈哈:“本王这甥儿为人坦率,不羁惯了,若有得罪之处,还望公子多担待。”
“担待谈不上,只是……”顾长卿欲言又止。
“公子有话不妨直言。”
“据我所知,小侯爷与宁修远素不相识,毫无瓜葛,似也无意与皇亲有多往来,缘何忽然登门探望我这位‘表哥’?”
此言一出,宣王的面子顿时有点挂不住了。
那日来王府的可不止小侯爷,还有叶颜,顾长卿却只字不提,反怪小侯爷“盛情相邀”,宣王本不欲戳破顾长卿维护叶颜的心思,礼让三分主动替外甥赔罪,不料顾长卿如此不知好歹,竟内涵信远侯府同宣王府关系不好,这叫宣王面子往哪搁?
宣王虽无实权,但好歹是当今圣上唯一的胞弟,甭管人背地里多瞧不起这位“废物王爷”,见了面却得恭恭敬敬捧着,宣王何曾被谁如此挤兑过,自是咽不下这口气。
“说来也巧,本王近日听到一则关于叶小姐的传闻……”话说开头,宣王顿住,好整以暇等着顾长卿开口。
顾长卿心叹果然,宣王到底还是关注到了叶颜。
早在顾长卿与宣王初见时,宣王便派人去过临江,顺带打听到了顾长卿与叶颜的绯闻,彼时宣王以为叶颜早已葬身火场,并未放在心上。
可偏偏多年不与宣王府来往的小侯爷突然携“叶小姐”登门造访,找的还是假冒宁修远的顾长卿,其背后缘由就很耐人寻味了,宣王岂有不查之理?
不过,即使宣王发现叶颜的身份,也不至于拿此事做文章。
别人看不出来,顾长卿却可以从掌握的情报中分析出来,宣王对孟瑾年这个外甥还是挺在意的,外甥不惜抗旨拒婚也要娶进门的人,只要影响不到宣王的计划,宣王没道理去加害。
不过以防万一,顾长卿还是增派了人手暗中保护叶颜。
有了前车之鉴,一旦涉及叶颜的人身安危,顾长卿是慎之又慎。
相比叶颜假千金身份暴露,还有一事更为紧要,万不可被宣王发现。
孟瑾年自请去芒山剿匪那次,实则有秘密任务,宣王曾派刺客半路埋伏阻截,那次行动本已十拿九稳,却因孟瑾年以命相搏,那些刺客不得不放弃。
彼时顾长卿也在齐云查那件事,由于主谋藏得极深,只好派人盯紧皇宫与信远侯府,所以小侯爷的动向早就在天眼阁的监视之中。
事后顾长卿也曾派人查过那批刺客所属哪方势力,但那时宣王并未亲自露面,顾长卿也不曾怀疑到宣王头上,那件事就这么不了了之。
天眼阁不追查,齐皇却不可能放任凶手逍遥法外,在那之后,齐皇又派孟瑾年秘密前往边境。
孟瑾年在齐云边境一无所获,所以后来去了临江。
万一宣王顺藤摸瓜查到孟瑾年曾多次现身临江,从而彻查孟瑾年去临江的目的,或怀疑孟瑾年与顾长卿早有勾结,宣王对这个一再坏他好事的外甥还会手下留情吗?
宣王对孟瑾年无疑是在意的,在意到宁可放弃唾手可得的胜利,也不愿伤害孟瑾年。
但是,究竟在意到什么程度,顾长卿实在不好断定。
顾长卿适才那番话并无宣王以为的挤兑之意,只为试探宣王对小侯爷的突然造访是否起疑。
同宣王这等智者周旋,顾长卿不敢有丝毫大意,先观其言察其色,再小心措辞应对:“既是传闻,便当不得真。”
见顾长卿面无表情,语气淡然,宣王只当他强作镇定,于是不再故弄玄虚:“其实也算不得传闻,本王有位故交在启国临江城里亲眼见过叶小姐。”宣王压低音量,“据说叶小姐曾在一家酒楼当过厨娘,巧就巧在,那家酒楼的东家姓顾,全名顾、远、之。”
话音未落,果见顾长卿陡然色变,宣王假模假样温声宽慰:“公子毋需担忧,本王已告诫过那位好友,切不可将此事张扬出去。”
顾长卿抿唇不语,只目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