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院,明渊源
孤女院在城郊的一个庄子上,几人乘田嘉的马车,不多时就到了。
过了“乐善好施”牌坊,就是孤女院正门,其上挂着启明孤女院的牌匾。
门前立着两块方碑,字迹修雅有风骨,一看就知是苏晓梦的手笔。一块儿介绍了孤女院的历史,一块儿是善款的感谢名单。
穿过一条林间小道,视线豁然开朗。平阔的演武场和背书台就在眼前,戏台正是搭在上面。
几人下车步行进院,苏晓梦一边给他们带路,一边给他们讲孤女院的起源。
启明孤女院的前身是收养溺婴的遗孤院,由一对惠商夫妇,黄世杰和孙怡出资建立。
二人是少年夫妻,感情甚笃,一人谨慎周全,一人敏锐果敢。两人携手,从倒腾小物件白手起家,后又创立了卓信商行,一跃成为惠州巨富。
赚取巨额财富后,他们还不忘行善乡里,办义学、施粥饭……这样两个儒商,却儿女福薄,子嗣艰难,唯一的女儿五岁就夭折了。
夫妻俩悲痛欲绝,整日以泪洗面,见到别人家健康伶俐的女儿就羡慕得不行。
只是没想到,他们想要女儿活下来而不得,别人家却将健康的女婴活活溺死!
惠州多商,巨贾们竞富斗侈,民间也流行厚娶厚嫁。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办一个稍微体面些的婚礼就需要五十两银子。
要知道,不算外快打赏,镖师这种刀口舔血的职业,一月的基本薪水也才四五两银子。
而普通人家,要节衣缩食数年,才能攒下一个孩子的嫁娶费用。
何况,家里还不止一个孩子呢?
这些费用,则大多是优先给到儿子。很多姑娘被剩在家里,迟迟嫁不出去。
厚嫁之风气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女子出嫁,若带的彩礼不丰厚,就会被姑婆轻视。回门或是年节的时候,娘家也得准备礼物。
重男轻女、婚嫁费用高、婚后扶持成本高,为逃避养女儿的这些花费,很多家庭会在女儿刚生下来的时候将其溺死。
生女不举,是家常便饭。
即使天子曾下诏禁绝这种现象,也没能从根本上改善。
惠州曾有一段时间,溺死女婴以杀子罪惩处。但溺婴事秘,旁人往往难以得知。
后来此法还成了相互攻讦的工具,只能不了了之。
一次夫妇二人访亲迷路,正看到一个中年男子要将自己的亲女沉入潭底。若不是他们制止,这个女婴也成了塘底亡魂。
他们把女婴抱回家,专门找了乳母,想着把孩子养大。
但天下溺婴之事何其多,他们想着能救则救,于是腾出一处别院,专门收养别人家不想要的孩子。
他们发出声明,还真有人把孩子装在篮子里,丢在他们门口。不仅有女婴,还有五六岁已经记事的女孩。
自家的孩子也是这个年纪,却没能活下来。别人的父母,于心何忍呐?
夫妇俩将其视为己出,延请女教师教养。她这样四肢健全的还算好的,还有些因为救助太晚已经身患残疾。
院里大多都是幼女,因为大些的女孩子,有些就被发卖出去做童养媳,或者被卖到花街柳巷。
这些女孩子按年龄被分成三个班,分别找老师和乳母教养。
自此,遗孤院的雏形形成了。
但周边村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遗孤院。就是听说过,他们也不愿进城,生下女婴依然就地溺死。
为了多救下一些女婴,两人在官府衙役张贴告示,又请了行脚商人帮忙传播。一些大村落,他们还安排了马夫,帮忙运送婴童。
这些女孩儿里,最大十一岁,最小才三个月。院里起初也没什么规章制度,男童照收。
但后来发生了一些事,寒了两人的心。苏晓梦说起时,颇有些愤愤不平。
原来,知道他们这里肯收养孩童,就有贪便宜的人,把男童送到这里养。院里养上几年,养大了,家里人又来撒泼要回去。
就算不是父母,还有宗族里的亲戚,想要找人承祀,就会领回去。
遗孤院请的乳母,也会更偏爱男童。好东西紧着男童吃,男童欺负女童也不管,还会让小姑娘去伺候“小少爷”。
有个男童甚至把一院的小姑娘,当做自己的后宫嫔妃,随意支使。
更有乳母贪赃院里的钱,补贴自家孩子。
夫妇二人知道的时候,气了个半死,本来都打算将遗孤院关门了。
恰好此时,苏晓梦游历到此,在一场宴会上见到了两位儒商。
“我就跟他们说,此事简单,我有三招,让你这遗孤院改头换面。”苏晓梦比出三根手指,面露得意之色。
文辞拨过路上柳枝,拽了片叶子在手指间把玩,“我听路人说苏姐姐舌战群儒大发神威,就是这场宴会吗?”
苏晓梦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