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风雨夜行
打醮山好似用上了类似拓碑的手法,将鸟长卷上的场景全部给保存下来,一层层撕下薄纱似的白纸,总计十次,然后开始公开售卖。
船主点名春水秋实这对姐妹上去露脸,帮着打醮山喊价。
陈平安原本没觉得什么,无意间看到秋实站在那边,与姐姐各持一端,春水气度雍容,滴水不漏,报价喊价都很熟稔,秋实是个没心没肺的,直愣愣望向陈平安,看到他的视线后,这才心满意足,微微抬起下巴,露出一张骄傲的容颜。
好像直到这一刻,秋实才觉得自己跟陈平安平起平坐了一次?
陈平安不是很能理解少女的心思,便将注意力放在了那些拓碑白纸之上,十次拓印,越往后,灵气越稀薄,场景画面也更加模糊,最后一张,更是只能观看一次而已,价格当然垫底,只需要三十颗雪玉钱。
制造钱币的古玉,名为雪玉,是北方皑皑洲的特产玉矿,主要分布在两座洞天福地,将这种山上盛行的“铜钱”放在太阳底下,能够映照出其中晶莹,如雪飘荡。又名小雪钱,正面篆刻有“丰年吉兆”四字,背面篆刻有“小雪封地”四字。
因为雪玉产量巨大,灵气含量又相当不俗,在漫长的岁月当中,雪钱,便逐渐成为了九洲共用的山上货币,流通广泛,是底层和半山腰练气士出门必备之物,雪钱必然可以兑换金银,金银却未必能够折算成雪钱。
道理很简单,山下的达官显贵,各方割据势力,供奉山上神仙,不可能送一马车一马车的银子,既不方便也太扎眼,若是上供一盒子雪钱,就很讲究,若是装钱的盒子再讲究一些,是一些灵秀木材,那就更文雅了。
陈平安咬咬牙,买下了最后一幅白纸画卷,三十文小雪钱,因为是最后一幅,打醮山的船主亲自交给陈平安,秋实不如姐姐春水稳重,对这位船主也谈不上如何敬畏,像只小黄莺围绕着枝头叽叽喳喳。
姐妹二人打闹起来。
他们赶紧停步,对陈平安赶紧招手,一番交谈后,看着年轻道人的惨白脸色,其中一位彩衣国的读书人指向一处,安慰道:“我生平喜好游山玩水,经常独自负笈远行,记得此处人烟荒芜,但是约莫三四里外,有一处宅院,极有可能是隐士所建,我与刘兄此行正是前往此处,你们不妨与我们同行。”
年轻道士没有注意到陈平安的疑惑,还在那里安慰身边的“陈公子”,“不过陈公子放心便是,咱们山上有个说法,任何一座门风正派的宗字头仙家,辖境千里之内,绝无大妖作祟,道理很简单,大妖们没那胆子为祸人间。一旦被中五境的仙师知晓了,说不定当天就要授首,对吧?”
古榆国疆域不大,两人很快过了边境线,来到彩衣国境内,夜间赶路,突逢暴雨,奇怪的是,两人进入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脉后,走了十几里山路,四周都没有一处适宜躲雨的地方,怪石嶙峋,多裸露石崖,而且山上偶有大树,也多枯死,一些难得带有绿意的树木,也远远称不上枝繁叶茂,所以黄豆大小的雨点砸在两人身上,连绵不绝,能够砸得让人脑袋发闷,陈平安在落魄山竹楼内,武夫三境锤炼得堪称变态,当然面不改色心不跳,可是道士张山跻身三境没多久,练气士的体魄坚韧程度,本就天生不如同境的纯粹武夫,而且他的三境底子,打得一般,所以年轻道人脸色惨白,嘴唇铁青,陈平安知道再熬下去,张山就算撑过今晚雨夜,明天恐怕就会一病不起。
南涧国的渡口,建造在与古榆国接壤的两国边境,是一座大湖之上。
这一点,龙泉小镇的妖物就是例子,市井百姓浑然不觉,阮邛的铸剑声势,却会让它们欲仙欲死。
练气士的下五境,被称为登山五境,牵引人体之外的天地元气,来浇筑、砥砺人体的皮肉筋骨血。
陈平安在快速走出半里地外,不再隐藏三境修为,急速前冲。
读书人只能靠着一次次闪电雷鸣的光照,凭借记忆艰难前行。
就在陈平安打算返身去寻找年轻道士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力穷尽之处,依稀出现了一点光亮,在朝北方缓缓移动,光亮在雨幕中微微摇晃,如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中起伏,随时都会翻船熄灭。陈平安想了想,记住那点灯火的行前方向,迅速转身,原路返回,找到了摇摇欲坠的年轻道人,搀扶起他,说前方有人同样在赶夜路,看看能否汇合,若是当地人氏,说不定会知道躲雨的地方。
再就是“
陈平安其实心底也有些纳闷,这一大片低矮逶迤的山脉,确实透着些古怪,他走过的山水也不算少了,还真没有这么给人枯萎败坏之感的地方,若是阴气森森的荒冢坟茔之间,如此荒凉也就罢了,可怎的这么场大雨都下得比别处寒冷?
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后,船主捉弄秋实,从檀椅旁边的茶几果盘里,抓起一颗火梨递给这位婢女,然后扬长而去。陈平安不明就里,却挨了秋实狠狠一记眼光,原来那颗火梨,就是秋实帮忙打醮山卖出一幅画的抽成,只是秋实瞪眼之后,自顾自笑了起来,扬起手中的火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