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国·姜烟(八)
兆定九年,乌孙使臣苦寻半月,仍无法得到阿丽吞公主的下落,决定打道回府,努木沙克也与他们一并返回乌孙。
使臣们带给乌孙大王的讯息唯二,一是阿丽吞公主已然失踪,二是尽管如此,秘密联合许国攻打淳于的计划仍可进行,到时候只说淳于国有意怠慢,护卫疏漏,让堂堂一国公主在京城失踪,所以乌孙誓要讨个说法。
况且,使臣们在京逗留多日,几番观察下来,确认淳于国上下并未有多余的警惕与防备,若是此时突袭,当是良机。
岂料当乌孙大将率领二十万王军南下逼近淳于国之甘州时,骠骑大将军王褒早已率五万精兵,设伏于两国分界处的苍茫戈壁。
淳于国此番出兵,并不在于争个输赢成败,只消在乌孙大军踏入淳于国地界之时,给他们来个措手不及的伏击,与之消磨片刻,待东边狼烟一起,便可悉数撤兵。
那乌孙大将倒也警觉,风吹草动间嗅到了一丝不对劲,便命行军停顿休整,并遣了一队人马前去探查。果不其然,探子回报前方竟有埋伏。
乌孙人绕后反包之时,杨褒将军也凭借多年作战的机敏,瞧出其行军的端倪,于是便传令下去,叫伏兵们注意后方来人,以便随时调转矛头。
双方于隐处相见,旋即便四处混战起来,飞沙走石,弯刀银枪,任那塞外砯风吹溅血,当头烈日焦融草,打着打着乌孙人便发现,这淳于国的士兵似乎并没有犯我必诛的凶狠气势,反倒是且打且退,且退且打,很是有所保留。
那乌孙大将稳坐于马上,脸庞瘦硬,虬髯浓密,狭长双目所流露的杀伐之气,与他手中的弯刀在烈日下折射出的寒光,别无二致。他心中也是诧然,虽然迟早都要与淳于军队正面交锋,但淳于国的情报未免太过灵通,这还没有迫近城池,便有伏兵在候。
不过尽管如此,他仍是成竹在胸,认为只要许国稍后一同夹击,这淳于国便如瓮中之鳖,唾手可得。
眼见东边某处狼烟蹿起,随着杨褒一声令下,众人皆往后撤退,乌孙大将以为淳于气势渐虚,正要领兵大举进发,便有疾飞鹰隼穿破长空而来,稳稳地落在一名乌孙士兵的肩上,那士兵取下鹰隼脚中拴带的急报呈上,乌孙大将拿来照面一看,当即气得额目充血,将那纸条飞快一丢,调转马头,呼令全军撤退,急忙忙往东边赶去。
与此同时,虢州州府,潼城城门大开,宣威将军领兵长驱直入,城中府衙之内,许国官员侧身而立,虚位以待。
宣威将军此番前来,是收复虢州及交接诸般事宜的。
那许国皇帝谢应卿答应,只要淳于国出兵在北境牵制住乌孙主力,而许国在其东,成功对易沧平三州发动攻势,那么无论易沧平之役或成或败,虢州仍然归还淳于。
许国反水了,姜烟先前与谢应潜所谋议约定,萧山王之苦心运筹,都在一步步实现。
兆定九年仲夏,许国重新夺回自己的土地,易沧平之役大获全胜。而淳于国境内,正由骠骑大将军杨褒主持,紧锣密鼓地推进灭佛计划。
皇帝颁布诏令,命现有佛寺之僧或尼限期还俗,还俗人数须得超过在册人数的一半,且次年之后,成年僧人也应承担国家徭役。
政令严苛,出家人自然不会答应,于是举国上下万座庙宇,其中盘根错节的沙门势力,便奋起抵抗,各地僧庙不时发生暴动,况且还有通州的嚣匪——大同寨,不知在何时坐大一方,与当地的佛陀一同反抗朝廷官兵,受命在全国剿佛的骠骑大将军杨褒便在此处与之陷入胶着。
后来世人称通州的这一怪像为僧匪合流,这其中不乏姜烟的功劳,多亏她王叔当初的无意间的一句话,提醒了她,周秀的力量也是可以拿来借用一二。她便差人送去那把银鞘短刀,捎话与他说,佛家乃孤弱最后的容身之所,若求大同之治,必留存佛家香火,时机已到,周兄可济佛以成大事!
于是一众绿林好汉与光头佛子,便在各个山头间蹿行,见首不见尾,踪迹难摸寻。忽闻有人挥舞竹竿发出的簌簌声,那官兵们才发见,一着青色短衫的和尚在不远处的竹林中修习棍法,官兵们奋起直追,和尚健步如飞,手持着棍背于身后,往深处逃窜去,众人便也追去,没想到早有匪子挖好的大坑,等着他们一一落入坑中,随后便缴了他们的枪械,扒了他们的衣甲,扬长而去。
那大坑中所剩一只只赤身白条的,活像一锅饺子。
如此,大将军杨褒所领之兵便与合流的僧匪在此消磨整整一月。
邺京之中,姜汕已被接回王府,自打姜烟告诉他那杨妙的真正身份,他便已是郁郁,径自断绝了与她的来往,那杨妙也不甘放弃,仍照常去大相国寺寻他,吃了闭门羹便哭着回去,下次也还来。
姜汕心想,这下她到寺里去,不再能寻到他,应是能彻底放下了罢……
这段时日,萧山王掌握了禁中的卫队,终于趁着杨褒被牵制在外,某日突然出现在朝会中,手中拿的黄帛玉轴,正是先帝手书的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