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纸马店
上善门内的这条大街是进出东京的咽喉要道,去往南京应天府(商丘)、宿州、泗水,下江南的必经之路,街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商贾云集,来往行人络绎不绝。
跟前更有直抵淮水的大运河滔滔流过,每年装载着七百万石粮食的漕船源源不断驶入东水关,那景象是船舶迤逦、帆樯林立,舳舻尾相衔,密次若鳞甲。
然后现代人却找不到它了,有些像民国时张作霖修的东北大马路,只不过如今都走高速了,渐渐消沉名不符实啦,必将弱化在历史长河里。
宋朝时却是它的鼎盛期,这里是黄金地段寸土寸金,不管是大是小的买卖都生意兴隆、门庭若市,铺子里的伙计们闹得不亦乐乎,迎来送往应接不暇。
但也有例外,就在十字路口北面“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的隔壁,有一家被香铺的彩门挤兑得只露出一扇门、小的不能再小的纸马店,它像是加塞儿硬挤进去的。
依着屋顶的结构来看,应该是从香料铺子间隔出来的一间,它们的后院用一人多高的篱笆临时分割开,梁式瓦顶全木构建的房屋围成一大一小两个空间。而跟另一侧的“杨家油饼店“却是相互独立的两套房子,夯土山墙的间隙里能塞进一条腿去。
卖纸马的铺子同样是前店后屋的格局,小小柜台的后面冷冷清清,没有伙计招揽生意。门前的一边见缝插针地挂着“李家纸马”的布制店招,另一边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的冥屋,通往后屋的房门敞开着,从院子里传来“嘭嘭嘭”连续不断的敲打声。
不用费脑子去猜,就像不用见到火星四溅,光听叮叮咣咣清脆的打铁声,便心知肚明是干什么的了。纸马店里发出的声音,一准是店家在用力打纸钱呢。可随着“砰”地拔了个高音,几乎是同时发出一声痛苦沉闷的轻哼,敲打声戛然而止了,屋外什么也听不到啦。
这时,从路口处拐过两个人来,是一个三十几岁的和尚搀扶着一瘸一拐的汉子,他们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并不起眼。
和尚的僧衣浆洗得褪了色,有一处还打着补丁,从棕色粗布的款式上看,他在寺院里混得并不如意,应该是极其普通的角色。出家人吃力地支撑着行动不便的施主,逆来顺受心甘情愿,被硕大的身躯压得气喘吁吁。
可被架着的主儿却不以为然,把出家人那孱弱的身体权当成顺手捡来的拐棍,恨不得由对方扛着走才好呢。
也不知道是他自己撞的,还是被人打的,右眼淤青,肿得像个倒扣的鹅蛋,狠呆呆的眸子只能透过一条缝隙向外窥视。左侧嘴角开裂破了皮,浑身的尘土,满脚的污泥,蓬头垢面,衣衫不整,神情萎靡非常的狼狈。
从胸口到肚脐之下露出的一溜儿黑毛,像条落荒而逃的长虫,没精打采地附着在圆鼓鼓的草包肚子上,灰头土脸的似要往主人的□□里钻。若是哪个好心人给汉子施舍一只崩了茬的空碗,他当即可以跪在街边讨饭去,将会博取众多路人的同情。
“海印啊,多亏遇到你呀,不然,到用和他那铺子可够我受的。你满大街转来转去找什么呢?是在化缘求食吗?可你没带钵盂呀。”原来和尚的法号叫做海印。
被问询者小心翼翼陪他慢慢地挪着,“阿弥陀佛,石施主,小僧没有化缘,今日是专程奉方丈之命,出寺来买熏香的。”
亲们是否知道?宋朝时出家人进香礼佛是不用线香的,线香是元朝以后才有。记得小时候看过的小人书,貂蝉在花园里焚香拜月,被司徒王允偶然发现了,现在看来书上画的是不可能的。那时没有插香焚烧,只有香炉熏香,将香品放在云片之上,下面隔着木炭慢慢地烤。所以,你若是看到哪部宋朝背景的影视作品在佛前焚香三炷,那这香一定是他(她)穿越带过去的。
“蛮大街多的是卖香的,你挑来挑去讨价还价,可真够婆婆妈妈,斤斤计较的呀。”汉子看不起地嗤之以鼻。
“阿弥陀佛,石施主,你误会啦。我如此认真地挑选全是方丈吩咐的,寺里来了贵客,要买最好的檀香,买不好,会被金陵来的演化大师与净照禅师笑话的。”和尚解释着为何如此行事的原因。
汉子没话找话说,专挑人家的不如意之处揭伤疤,“海印啊,你是潭州人氏吧?我都为你屈得慌,本来可以穿黑衣,称大德,你却抹不开脸,憋憋屈屈地窝在天清寺里,被老和尚喝来斥去,当小伙计使唤。”
说话的这位我们是见过的,刚刚在孙羊正店啃羊蹄子呢,被杨六郎的老部下邀了去决一雌雄,这是决斗分出输赢啦?此刻,他不是在为出家人感叹惋惜,而是充满鄙视地埋怨人家,幸灾乐祸潜台词是说,你是个窝囊废活该受大屈,吃大苦。
“还好,老方丈对我很好的。”海印憨厚地笑着答道,一付安于现状与世无争的表情,像一张洁白无瑕、没有一处褶皱的纸。
“还好?就这么个好法,穿得破衣啰嗦的,瘦得像道闪电,满脸的菜色,喯绿。”汉子用不满的目光上下打量着和尚,“我要是你呀,早就想门路啦。唉,听说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