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将军之骨
天阴沉沉的,当快马跑进京城,满朝文武之声传遍了整个宫殿。
朝堂之上,气氛沉重,陵城守城一役,虽成功击溃了金军,却损失惨重,老将军身先士卒,凭一己之力挡下千军万马,震惊朝野。
满朝文武大臣此刻都哑了嘴,就算是平时那几个德高望重的人,此时,也陆续都禁了声,无他,因为他们怕惹祸上身。
“众爱卿们,你们都来说说吧。”九五之尊扶了扶自己的衣袖,又一次问起了人,额头上一道道宛如波浪的皱纹却看不出他此时的想法。
只是,若再无人敢言,怕是要圣怒。
“陛下,此番金军来袭,王老将军带领一众拼死守城,三皇子的人快马加鞭,这才守下了我大周的北端,此乃宣扬我大周国威之壮举,实属可喜可贺啊!”督察御史陈大人上前道。
有了这个表率,余下的人皆跟着跪下庆祝。
看着满朝文武,皇帝先是面无表情,随后突然大笑起来:“哈哈哈,可喜,可贺。”
这语气顿时引得余下人一惊,他们仍然保持着跪在地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做派,就在此时,左相作为代表,也跟着站了起来。
“陛下,陵城一战,虽挫败了敌军,但依臣之见,这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才是重之所在,北金逢大寒,国内冻死无数,若其国内问题得不到解决,卷土重来将会是迟早的事,经此一役,是老将军团结全体陵城大周百姓,这才为我军拖延了时间,老将军守边三十余载,得此忠诚,实乃我大周之幸啊!……”
他一连说了许多,牵扯了诸多方面,总结起来就三个方面。
谁接下来守边?
怎么预防金贼的卷土重来?
老将军如今看来功大于过,该如何处置?
这三个问题算是打开了众臣们紧闭的嘴,在谁来守边的问题上,大家心知肚明。
王老将军像个土皇帝一般在陵城守30年,皇帝目前肯定不会再犯当年的错误再派一重臣去。
为了中央集权,如今这个问题的落点自然是落在了皇子问题上,老皇帝膝下一共五子,除却当朝太子,去了陵城的三皇子,其余三位都算是已经有了封地,这二人间谁去谁留都是问题,但皇帝心中始终有一把尺,众臣们便将这问题落到二三上面。
“陛下,臣有言。”一臣子拱手上前,皇帝便允了他回话。
“如今我军士气正盛,何不趁金孱弱大举进攻,方可彻底灭其隐患。”
此话一出,虽有几分道理,左相却立即反驳了他,他先是以金国的具体情况举例,穷人受灾,贵族从中谋取暴利这是常态,且不说打得赢打不赢,单论一个面对数以万计的难民该如何处置便成了问题,如此那人也便退了下去。
借此机会,左相进而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应着重部署临金之兵力,此外,像西部南部一带的小国,有皇子们坐镇,其兵力部署也可减弱些应用于重点防御的东北地区。”
总而言之一句话,调整兵力部署。
此言一出,几个臣子接连点头,毕竟左相是在朝上几十年的老臣,说出来的话也是有分量的,连皇帝也是认可。
早些年西藩国政权不稳,时不时跑到岭南一带骚扰挑衅,故皇帝封了二皇子岭南王并派遣数万兵力到西南去,而如今北部前有高丽□□,后有金入侵,西番今年也是愈发乖张,这全国的兵力是该好好清算一番了。
很快,朝堂上又讨论起王老将军来。
如今他虽有不教之罪在前,可30年的功绩自他守城这一去便得到了升华,无人再敢谈论其过,可该如何给老将军一个安置,事关陵城百姓,事关全天下无数守边的将领。
对此,督察御使自是要说上一番,不能让左相将这风头全抢了去。
“陛下,依臣之见,先前你我所论其过,皆为小家之过,而王老将军所论之功,乃为大家之功,小家为大家,这孰轻孰重,便足以见得了。”
古语有言,舍小家而为大家,陈大人便是以此为准,进而论述的。
只是如此一言,便生了些供人拿话的机会。
“大人所言极是,只是在下有一言相左,可若真以此为准,让天下效仿而之,岂不为官者皆以大家为之,而不顾小家?”
左相刚想反驳这老伙计,人群里传来一清脆之声,叫得一众老臣为之一震,就是连那九五之尊,也看着那说话者,苍老的容颜为之一悦。
人群中那人渐渐走出,跪在大殿上,毕恭毕敬道:“陛下,小臣妄言了。”
皇帝一笑,说:“哈哈哈,自你挂病来许不见你有如此精神了,乐齐。”
那跪地者神采奕奕,道:“陵城一役不仅事关我大周之大家,更是有关我颜家,陛下。”
如此一言,倒是叫得在场者心跟着一抖,世人皆知大周自西而东北面都半壁江山都是他颜家人打下来的,难不成他要以此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