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争流 > 1985 一

1985 一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大家对下一部电影的期待值大大增加。

杜老头儿雄心勃勃,这回想搞个大的,把平省本土作家的著名史诗小说《平省往事》搬上大银幕。

这个故事发生在民国中后期,讲述几个家族在大时代中的兴衰起伏,伴随着几个年轻人的雄心壮志,爱恨情仇,关键时刻的不同选择使他们归宿各有不同,被誉为“小说版平省近代史”。

想拍史诗是件难事。

把剧组这么些人还原到民国时期,光服化道就是一大笔支出。

更花钱的是在场景上,是搭个有民国时期平省本地建筑风格的摄影棚呢?还是利用现有的古建筑进行拍摄呢?

最初想法肯定是选择已有的古建筑景点。

经过寻找,大家发现一件很尴尬的事:平省历史文化悠久,保存下来的名胜古迹众多。

也因为各个朝代的古迹实在是很多,民国时期的建筑和它们比起来就不太起眼——景点里并没有可以直接拿来拍戏的民国大宅。

他们倒是找到不少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老房子,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保存得都不太好,多半成了大杂院。

想用起来还得把许多户人家请出去花钱修缮,花的钱费的工夫不比盖个电影棚少。

权衡再三,杜老头儿决定选几间像样的民国宅子修缮一下外表,用它们来拍院子,再搭个小棚,拍房屋内景。

这样就能极大地缩短占用住户房子的时间,拍内景的时候也更自由一些。

这还仅仅是勘景方面的问题。

这个电影还将有不少战争场面,需要大量的群演和武装道具。

这对从未拍摄过战争片一张白纸的平省影视行业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同时,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想改编成剧本越难,这事儿茹争流一个人根本搞不定。

上级领导给他们大力支持,组建出一个包含历史顾问在内的五人编剧团队,茹争流平时就和四位老师一起一稿一稿地改。

这时,史诗电影的前期准备还没有完成,拿着《平昌阁恋曲》赚来的几十万和新一批财政拨款,平省电影制片厂终于把缺的设备都买来了。

还招来了不少工作人员:摄影师、录音师、灯光师等一些重要岗位终于补齐。

新建成的平省电影制片厂一时间人才济济欣欣向荣。

下班时,杜老头儿站在自己办公室的窗前,看着制片厂的工作人员如流水一般向厂外涌去,得意扭头对茹争流说:

“看看,看看,已经很有样子了嘛。等我们拍完这部,我就不干了,回去遛狗,到时候就看你们的了。”

杜老头儿的收山之作,虽然有个雄心勃勃的开始,却被时代的浪潮冲得七零八落。

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人们的经济收入越来越高,电视机很快普及开来,有些条件好的家庭已经用上了彩色电视机。

人们更喜欢晚上回家看电视,对电影院的热情降低很多,又加上译制片和玲甲片的冲击,国产电影票房越来越差。

不仅电影院在亏损,制片厂也在亏损,整个电影行业都陷入低谷。

初期准备还没做完,杜老头儿的史诗片已经入不敷出。

原本预定的财政拨款迟迟下不来,摄影棚盖到一半只好停工。

这并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问题,因而并不能努力努力就克服。

杜老头儿现在最关心的事是上头的消息:大方向定不下来,下头的人就束手束脚,什么都不敢做。

电影局方面显然也在努力行业自救,针对大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很多调整:

从刚开始的一口价九十万,变成可视拷贝销售数量上浮百分之十五。

这个结算方法还没有实行多久,突然又有了重大变化:

电影院的性质由单位转为企业,需要自负盈亏,许多电影院都改为承包制,独立经济核算,工资奖金都从票房收入支出,国家不再兜底。

电影票的定价改为浮动票价,由各个电影院自己决定。

实行了三十多年的固定票价,很快从两三毛涨到五毛以上,又飞快向一块靠拢。

国影和制片厂的结算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有多种方式可以选择,不再按卖出的拷贝数量多少而结算。

这个方案实行没有几个月,突然风向又变,重新变为按照拷贝数量结算……(注)

拍摄一部电影,最短周期也要半年以上,像杜老头儿想拍的这种史诗级大片,没有个一两年根本不可能。

前期投入巨大,后期制作也很花钱,在市场情况未明的状况下,大家无所适从,早已不再关心这个片子能不能拍好。

甚至很多人想让这部电影无疾而终少浪费些钱和时间——此时,大家更关心的是电影行业要何去何从,自己还能不能保住饭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