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靖难
第42章奉天靖难
最后四个字咬得极重,每个音节都像是从齿缝里碾出来的,带着杀气。朱棣闻言,身形纹丝未动,仍保持着最标准的跪姿,额头几乎贴地,脊背却绷得笔直,像一把未出鞘的利剑。
“儿臣惶恐。"他的声音低沉而平稳,“这不过是后世人的称呼罢了。”后世!
是啊,后世之人敢称他为“大帝”,不正是因为他这个皇帝做得比谁都出色吗?
一一开疆拓土,五征漠北,打得蒙古诸部闻风丧胆!一一编修《永乐大典》,集天下典籍之大成,文治煌煌!一一七下西洋,郑和宝船扬威异域,万国来朝……哪一桩不是千古功业?哪一件不是万世之名?“哼。”
朱元璋鼻腔里挤出一声冷哼,浑浊的眼底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愤怒、不甘、忌惮,甚至……一丝难以察觉的欣赏。“咱还没耳聋眼瞎到要你来提醒。”
他缓缓摩挲着手指,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青筋在苍老的皮肤下隐隐跳动。即便他是开国之君,即便他亲手立下的规矩被朱棣踩在脚下,可面对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继承者,他竟一时无言。
一一这个儿子,比他想象的还要像他。
朱允坟站在一旁,袖中的手指死死掐进掌心,指甲几乎嵌入血肉,却浑然不觉疼痛。
皇爷爷……这是不打算替他主持公道了吗?虽然立储的圣旨尚未颁布,可满朝文武谁不知道,朱元璋属意的是他!那至高无上的龙椅近在咫尺,现在要他拱手相让?不!他绝不认命!
他的目光扫过灵堂内的众人,试图寻找支持者,却发现一一朱椟的嘴角正微微上扬,眼中闪烁着幸灾乐祸的光芒。他巴不得朱允坟和朱棣斗个你死我活,自己好坐收渔利。
其余人虽然不如朱椟幸灾乐祸的明显,但也没有那个叔叔是站他的,对于朱允坟投来的目光,众人纷纷躲避。
虽然爹不会把位置传给他们,但是看样子这个大侄子也不咋地。殿内一片死寂,只有烛火摇曳,在三人脸上投下忽明忽暗的阴影,仿佛无数双眼睛在暗处窥视着这场无声的角力。
电视机不懂人心,仍旧一板一眼地播放着。“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效继位,年号建文。这位年仅21岁的年轻皇帝,带着儒家理想与改革雄心登上权力之巅,却不知自己正站在一场巨大风暴的起点……
果然是大侄子继位,叔侄相争,怪不得一生都要背负篡位者的骂名,朱棣心里早有预感,因此无悲无喜,希望他对大侄子仁慈些。否则.…
爹肯定不会放过他。
画面上是南京紫禁城,白幡飘动,哀乐低回。朱允坟身着孝服,面容苍白而肃穆,接受百官朝拜。
文武百官分列两行,文官集团神情热切,眼中闪烁着新政的希冀,而武将们则眼神闪烁,眉宇间暗藏隐忧。
若是太子朱标,他们自然心服口服,可偏偏是刚断了奶的小羊羔,经历过洪武皇帝的暴虐,他们自然想要一个温和的君主。史书记载朱元璋曾和朱标有过一次这样的对话,朱元璋曾欲处死一名小官,朱标谏言:“陛下诛夷过甚,恐伤和气。“气得朱元璋扔出棘杖让他捡,朱标不捡,朱元璋说他杀人就是为了帮朱标拔光荆棘上的刺,好让朱标用起来更顺手朱标则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君主贤明,臣民也会贤明,若是君主滥杀无辜,臣民也不会遵从统治。气的朱元璋拿起荆棘杖就要打朱标。
在如此暴虐的君父眼皮子底下成长起来的朱标有一颗仁心,在胡惟庸案爆发后,多次劝谏朱元璋”慎刑狱",使得部分牵连官员免除死刑,又主张取士不限资格。
朱标对文臣以礼相待,对武将恩威并用。
对于文武百官来说朱标就是他们理想中的君主,有仁慈更有雷霆手段。可若是朱允炫一-他们比谁都清楚,这位年轻的皇帝,手中并无真正的刀。一个没办法服众的皇帝。
为了确保皇孙顺利登基,朱元璋又开始拔刺了,他在临终前发动了洪武四大案的最后一案一一蓝玉案。
蓝玉,大明开国悍将,早年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捕鱼儿海一战几乎覆灭北元残余,功勋彪炳。可最终,他却被剥皮实草,株连九族,数万颗人头滚滚落地。
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蓝玉现在可还没死呢,且嚣张着呢。没想到爹还是那么狠啊。
这是一众皇子的心声。
朱核兴奋了,他早就看蓝玉不爽了,又不是朱家的种,竞然敢比他还嚣张!朱元璋眯着眼睛,老了之后抬起眼皮就要靠眉毛,实在有些费力,朱元璋已经习惯眯着眼睛看人了,蓝玉…
他确实想杀蓝玉,一条不听话的猛犬如果不及时打死,很可能会危害朱家,再说蓝玉是愈来愈狂傲了,强占民田,侮辱元妃,横行霸道。真当曾经一起打天下,咱这朱家的天下就有他的一份了?电视机里传来的旁白声在继续:
“建文帝登基后,立即着手削藩。”
好小子!
上位就削啊。
“呵!”
朱椟猛地拍案而起,杯盏震得叮当作响。这位秦王的脸上横肉抖动,眼中迸出骇人的凶光。他本就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