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 > 第749章 忽必烈为蒙古存续而改变,李广利面临关键抉择

第749章 忽必烈为蒙古存续而改变,李广利面临关键抉择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一样吗?”

铁穆耳道:

“大元不是很喜欢屠城吗?”

忽必烈表情有些尴尬,咳嗽一声道:

“那是当年蒙古帝国留下来的罪恶习俗,如今咱们大元已经废止这种恶习了。”

蒙古帝国最为人知的,除了前无古人的最大陆地疆域之外,就是屠城了。

历史上,蒙古大军走到哪里屠到哪里。

西夏国,直接被屠杀到整个文明彻底断代。

花刺子模国,同样被杀得绝种,文明从人类历史上消失。

还有西亚的诸多阿拉伯国家,东欧大草原上的基辅罗斯公国,波兰、立陶宛乃至匈牙利,都被蒙古大军一座座城池屠杀过。

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金国以及南宋。

很多人都在质疑南宋农民起义次数位居历朝历代的真实性,理由是直到南宋最终灭亡的崖山之战,都还有几十万军民跟随着宋朝末帝。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南宋作为抵抗蒙古帝国最激烈,时间最长的国家,让蒙古帝国付出了对外扩张中最惨痛的代价。

战死的普通蒙古帝国将士们都不说了,就连蒙古帝国最后一任大汗蒙哥,都是在进攻南宋钓鱼城时被宋军射成重伤,不治而亡。

南宋并不是被蒙古帝国灭亡的,而是被大元王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灭亡的。

从法理的角度来说,蒙古帝国是在南宋灭亡之前就已经土崩瓦解了,等于是蒙古帝国死在了南宋之前。

付出了这么惨痛的代价,大元军队在南下灭宋时,自然也就进行了极为酷烈的报复。

南宋统治的核心区江南一带,被元朝军队杀得十室九空。

就连其他地区,只要不投降的,也都一律屠城。

在这种浓重的死亡阴影笼罩下,南宋剩余的军民别无选择,只能拼死和元朝军队决战。

这才有了崖山海战时,依旧有数十万军民追随宋朝末帝的事情。

投降也是死,不投降也是死,干嘛不拼?

本质上来说,这数十万军民中绝大部分人是为了自己的性命而战,还有一部分理想主义者是为了华夏文明的存续而战。

硬要将这件事情套在南宋朝廷得人心身上,那就是纯粹的胡扯了。

忽必烈想起过去,多少也有点尴尬,道:

“其实屠城也并不是没有好处,你看历史书上好像记载了很多城池在面临屠城时拼死反抗的故事,但其实大部分城池知道不投降会屠城后,他们立马就投降了。”

铁穆耳若有所思地点头,表示理解。

史书能记载的,那肯定都是非常难得、少见的故事。

如果大元所到之处,每一座城池都拼死抵抗,那史官们压根就没必要去记载了。

正因为有骨气,敢于抵抗到底的城池是少数,所以才值得在历史书上大书特书,进行弘扬和表彰。

如果仅仅看到史书上都是拼命抵抗的,就以为历史上所有城池都在拼命抵抗,就是一叶障目了。

任何时代,大部分人都是得过且过,都是能苟活就行。

只有极少极少的一部分人,才愿意为了文明、家国、种族的存续而奋战到底,不惜付出自己的性命。

所以这些人才能被称之为英雄。

英雄永远都是稀少的、孤独的。

忽必烈想到这里,忍不住感慨道:

“这也是朕愿意主动将大蒙古族融入华夏的原因。”

历史告诉忽必烈,草原上的种族永远都在走马灯一样更换。

匈奴之前有东胡,匈奴之后是鲜卑,鲜卑之后是柔然,柔然之后是突厥,突厥之后是回纥……一直到蒙古。

这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宿命。

旧的民族总会被新的民族所取代。

曾经那么多强大过的草原帝国都没能逆转这样的宿命,蒙古又怎么能例外呢?

融入华夏,就是忽必烈为蒙古人寻找的续命之法。

华夏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当然就是悠久的历史,始终没有断绝的传承。

当蒙古人融入了华夏文明,自然也就获得了这种特质。

蒙古族成为了华夏大家庭的一员,就能在华夏文明的庇护下,将自己民族的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了。

铁穆耳深以为然,点头道:

“看了这么多部盘点视频,孙臣其实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军事上的强悍永远都只是一时的,总会有后来者比先行者更加强大。”

“只有坚韧的文明才能长久的存续,才能在一次次的挫折后重新站起来,超越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孙臣向您保证,将来的大元,一定是蒙汉一体的大元。”

“不,或许有一天,大元之中不再有什么蒙古人和汉人,有的全是华夏文明的后裔——元人!”

忽必烈闻言,哈哈大笑。

“乖孙儿,这正是朕心中最想要看到的场景啊!”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李广利看着面前的昧察,表情相当冷淡:

“有什么话就说。”

昧察将手里的箱子打开,露出了里面死不瞑目的毋寡人头,语气非常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