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173.第173章 陛下不会让太子谋反

173.第173章 陛下不会让太子谋反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第173章 陛下不会让太子谋反

二道贩子的出现,确实是李承乾没预料道的情况。

毕竟在此前,更多担心还是在蜂窝煤的推广上。

对于这样的现象,对于蜂窝煤的销量,也算是利好。

毕竟能自发的带来饥饿营销,增大煤炭的知名度。

至于暂时的供不应求,那就供不应求吧。

李世民也是一直在关注这件事的。

他已经把之前太子借的钱,还给长孙无忌了。

虽然长孙无忌一直说不要。

但在这点上,可容不得含糊。

煤炭在长安的销量爆炸,让李世民看到了太子给他描绘的蓝本希望。

当即就召太子入宫。

“日产三十万斤,还是太少了,这才几天,就已经不够用了。”

“不用担心钱的事情,现在的关键,就是尽快开设更多的矿场。”

长安库藏的两百多万斤煤炭,这才几天的时间,基本上已经销售一空了。

在抛去成本的情况下,太子这边都快赚钱一千万钱。

这样的情况,自然值得李世民大力扶持。

况且东宫的钱,不就是国库的钱?

“我已经让传信给晋州那边了,让汉王,赵节,还有罗会,尽快招聘人员,开设十座石炭厂。”

在第一天得到消息后,李承乾就明白了蜂窝煤的市场有多大了。

这仅仅只是长安的商铺,还有洛阳的商铺。

大运河主要是连通南北,而南方水系多,更适合大量货物的水运。

譬如江宁,也就是后世的南京,还有扬州,太原,成都,包括大量大运河能够直接沟通的水系城池,都能卖蜂窝煤。

现在这样的情况,已经不需要用太子教令强行施压,蜂窝煤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欢迎。

十座矿场,也就300万斤的数目,顶多完全供给长安和部分洛阳。

理论上来说,大唐目前的需求量,至少在千万斤,也就是三十个晋州标准矿场的产出。

仅仅是300万斤,岁入就能达到四百六七十多万贯了。

“十座矿场,有些少了。”

“朕看,至少要五十座。”

李世民比李承乾还要贪心。

李承乾无奈道:“目前发现的露天石炭,只有十座,不过听过在朔州那边,有非常大的露天石炭,也许可以开个更大的矿场。”

李世民手一挥:“那就开。”

李承乾道:“这还需要大量的漕船用来运输,这么多产量,怕是把所有的漕船都用来运输煤矿都不够,还需要造出更多的漕船。”

李世民手再挥:“那就造。”

李承乾道:“这需要招聘大量的工匠。”

李世民:“那就招。”

李承乾:“工匠的数目有些不跟不上,最好是能开设一些工匠学堂,用来对学徒进行培训。”

李世民:“开!”

顿了顿,李世民说道:“这些事情,就不从朝廷的政令走了,直接从你东宫走。”

“需要多少钱财,从府库直接支出就是。”

这就是朝廷制度的关系,如果是走皇帝的诏敕,就要走朝廷的流程,因为涉及到大量国库的支出调用,很有可能被驳回。

然后又是议事,各个官员发言,甚至会出现劝谏的情况。

可实际上,不管是矿场还是造船,开设工匠学堂这些事务,即便是不通过官方也是能办的。

太子教令就没这么麻烦了。

从法理上说,大唐太子教令等同于皇帝的诏敕,有着同样的权力,受到的限制在于皇帝,而不是在于百官。

只要皇帝不干涉,太子教令就能越过朝廷的流程,直接行驶皇帝的权力。

比如前些时候,直接调动左右金吾卫,万年县,长安县对长安百姓进行镇压。

当然,实际上在太子教令发出后,作为皇帝内侍的张阿难,会迅速通知到二凤这里。

“是,父皇。”

——

大唐贞观十七年,四月。

这大概是李承乾,乃至于长安城,最为忙碌的一个月。

首先就是全城徭役,该明渠为暗渠了。

这件事的总体负责人,也是太子李承乾。

首先是规划上,这个算是比较容易,长安本身就有排水所用的明渠,只是经过修建后改为暗渠。

因为是同时修建的关系,全城徭役调动的劳动力达到四十万的规模。

好在大部分的改建工程,都是在坊内进行。

工部官员全部出动,然后以坊为单位,再延伸到坊正,里长,保长。

落到最基层的保长这里,少则十数人,多则数十人,管理起来也没那么复杂。

像是铁锹,锄头这样的工具,在长安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所以工具也不需要官府特意进行配置了。

修建整个长安,听起来是很大的工程量,但实际上落到每个人的手里,所负责的区域也就六七米的样子。

毕竟是修建自家门口的渠道,大多数百姓也不存在多少偷懒。

届时要是没修好,臭的也是自己,这点大家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