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苏景殊醉酒花间 > 260-270

260-270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第261章

*

官家看着战报上“嵬名氏引黄河水护城,黄河决堤,洪水浩浩滔天,百姓流离失所,城池内外百里无人烟”,很难不想起当年人为让黄河改道却导致河北哀鸿遍野的场景。

人力与天相抗实在太难,稍有不慎就是泽国千里,罪过罪过。

西夏本身就处在天灾之中,再加上这一轮人造天灾,即便没有大军压境西夏也会陷入无休止的内战之中。

问题来了,接下来是直接赈灾还是直接赈灾还是直接赈灾?

哦,不能直接赈灾,得先把原本属于西夏的地盘全部圈到大宋的版图之中,然後再赈灾。

是划路设州,还是仿汉唐设都护府?

汉唐疆域广袤,周边异族颇多,所以要设都护府掌统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罚过。

他们大宋的疆域还没广到那种程度,设都护府的话也容易让番邦部族偷偷搞事,稳妥起见还是都让派自己人管理吧。

衆卿都知道他是个没什麽安全感的皇帝,想把什麽都攥在手心里不是他的错。

几位宰相:……

不成天忧心这忧心那是好事,但也不能一下子飘的太高。

收复失地是大宋占理,将西夏所有地盘都圈进大宋的版图也就是重制舆图而已,重点不是重制舆图,是让周边政权都承认那是大宋的地盘。

辽国已经在西京道布下重兵,河西那边更是契丹、回鹘、吐蕃都在争,西夏内乱只是开始,重头戏都在後面。

大宋时常有天灾,西夏的天灾也没少过,除了极少一部分地方风调雨顺,其他大部分地区都没有人烟。

那边要是和中原一样哪儿都能种地还用得着年年扰边抢粮食?

只是招抚番邦就难倒一大批官员,在番邦族地治理他们难度更大。

不想让部族首领手里权势太大就得朝廷下大力气去让番邦部族心服口服,且不说朝廷有没有那麽多愿意奔赴偏远地区发光发热的能臣,就算有,又如何能保证官员的人身安全?

稳妥起见,西军不能退。

非但不能退,还得化整为零深入西夏境内防备番邦部落闹事。

韩相公觉得他老当益壮,如果官家实在找不出放心可用之人,他也不是不能主动请缨。

回京七八年,成天在朝中和人打嘴仗也怪烦的。

人得干个几年就挪挪窝,他们这些老家夥不退年轻人就上不来,由此可见派他过去是一举多得的好法子。

富相公单手背後,自认为也能再出去干上几年。

官家想了想,问道,“换个思路,让番邦部落化整为零迁入陕西,再将陕西的汉人迁去番邦故地,这样会不会好管理些?”

太子殿下很给他爹面子,“我觉得可行。”

汉时为了方便管理河西大规模从关中和中原迁移人口,那些地方原本都是番邦部落,只有极少的汉人在那儿生活,从汉人大规模迁移过去开始,那边才真正归中原王朝管辖。

番邦部落不听话没关系,他们还能以人数取胜。

韩琦:……

富弼:……

每当他们觉得官家父子都很稳重的时候,俩人都能冒出点新鲜主意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让番邦部落化整为零迁入陕西,再将陕西的汉人迁去番邦故地,想法很好,做做试试?知不知道什麽叫故土难离?

番邦游牧为生不在乎住哪儿,汉人百姓迁去番邦故地那叫背井离乡,谁会放着自家肥沃富饶的故乡不要非得去不知道啥情况的番人聚居地?

官家父子不这麽觉得,汉朝时能让大量百姓迁到河西四郡,他们这还没远到河西,顶多就是兴州灵州这种本来汉人就很多的地方。

只要朝廷开的条件足够好,自会有无田无地的百姓愿意往外迁。徙民实边又不是他们大宋首创,只要政策足够完备,推行下去效果不好就得从官员身上找问题。

官员要是尽职尽责让所有百姓都明白朝廷的政策是怎麽回事,效果怎麽会不好?

开封无险可守,再退就是长江。

守江必先守淮,守淮必先守黄河,守黄河必先守河套,守河套必先守西域,西域不稳则大宋不安呐!

小太子这话一出,不说几位相公,连他爹都觉得这是在无理取闹,连连使眼色让他不要在外人在场的时候瞎说。

有些话只能私底下说,放到明面上容易让相公们觉得无地自容然後撂担子不干。

——儿砸,收敛一点。

太子殿下收到来自亲爹的暗示立刻正经起来,他年纪小童言无忌,当他刚才什麽都没说,接下来请相公们畅所欲言。

政策推行下去效果不好不光是官员的问题,也可能是政策本身不行,都有责任都有责任。

所以相公们觉得徙民实边可行吗?

不可行的话他明天再来问。

几位宰相熟练的无视太子殿下期待的小眼神儿,开始和太子殿下那同样没多稳重的爹讨论如何平稳的将原本被西夏占据的地盘收回来。

可以多花几年时间,几十年都等过来了不在乎再多几年,主要还是求稳。

钱花了可以再挣,人没了就是真的没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