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第43集《妙法莲华经》
地前的慈悲心,有主动被动的差别。
那么地后,初地以后就没有所谓的被动了,初地以后的菩萨都是主动积极的。因为他开始怎么样?他从般若道入方便道,他就是要跟众生结缘,因为他开始要创造国土了,国土就是要有眷属。那么初地以后的指标是什么呢?就是你这个菩萨休不休息,这个就是所谓的无功用行,就八地了。八地之前,这菩萨虽然主动积极,他是要稍作休息。菩萨有时候累了,他回到大白牛车的垫子上躺一躺,入真如三昧,入无分别智,让自己的身心休息一下。在经典上说,尤其是前半段在凡夫位的时候走声闻乘的回小向大的菩萨,就算他入了地以后,他都有一些习气,他要暂时休息,他有时候入这个真如三昧休息一下。到了八地,“无功用行我恒摧”,八地菩萨没有休息这件事情,他不需要休息。这个就是普贤之德,“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所以当一个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已经到了不休息。你听到不休息,你大概就知道他的档次是八地以上了。八地以上,叫做“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当然佛陀那没话说了,佛陀的大悲心肯定是无作妙德,圆满了。
那么佛陀是透过长时间的断德、智德、恩德圆满以后,才受生于三界火宅当中。那么他为什么受生呢?为“度化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离开三界的果报跟调伏内心的烦恼,还有“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最后再教化他成就无上菩提。
这段经文的重点在说什么呢?合“长者喻”。首先我们要知道佛陀的真正的身分,这很重要。就是说,佛陀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而不是声闻人所认知的:佛陀跟我是生死业力凡夫,他是来到人世间以后才成佛的。这有很大差别。差别在哪里呢?在于它影响到:佛陀施设的三乘,结果三乘人成就涅槃以后佛陀却说没有三乘、只有一乘,这个地方到底有没有虚妄!关键就在这里了。
如果佛陀一开始就知道全盘的情况,就是佛陀先“为实施权”,再“开权显实”,他一开始就有一种全盘的布局,佛陀没有虚妄。因为不乖本心,这一切都在佛陀掌控当中。他一开始就知道,我必须要先这样做、再这样做,那佛陀没有虚妄。如果佛陀一开始是为实施权,后来后悔了,本来给你三车结果他后悔,他否定三车,最后给你一车,那佛陀有虚妄。
那么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就在于,佛陀出世的时候他准备好了没有?他有没有资格看到事情的全貌?这样懂吗?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确认佛陀的身分,才知道佛陀今天答应给三车而没有三车到底虚不虚妄。就是,佛陀已经是智德、断德尤其智慧圆满了,佛陀施设方便跟最后开显真实,这是早在他的规划当中,所以他没有虚妄。蕅益大师讲,“不乖本心”,他没有违背他最初的心意,他没有欺诳。就是你这个人本来就应该这样做。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看佛陀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到底有没有虚妄,重点是要看佛陀一出生的时候、他在教育弟子的时候,他准备好了没有。其实佛陀是准备好了再来度化众生的。所以这个地方跟后面有没有虚妄是有关系的。那么这一点先确认佛陀真实的身分,是从本垂迹,佛陀是从圆满的法报二身而变现一个丈六的比丘相,这个是没有虚妄的。
子二、合别喻分四:丑一、合长者见火喻;丑二、合舍几用车喻;丑三、合等赐大车喻;丑四、合无虚妄喻
这个地方讲,佛陀您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没有虚妄,那您为什么要为实施权呢?这以下说明他的理由。
丑一、合长者见火喻
这地方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着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
我们看《法华经》,前面〈方便品〉说,其实佛陀刚开始他到人间,第一个想法是要使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陀当然希望众生修行的时间越短越好,哪一个佛陀会特地把时间拉长呢?所以,按照佛陀自己的心意,他是希望直接把一念心性、一心三观的实法告诉你,莫向外求!你只要在一念心性里面修空假中三观,你就能够了生死,就能够直接成佛。捷径!
但是这地方出现了变化,我们看佛陀看到了什么。
第一个,“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佛陀的本意是要让众生马上成佛,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佛陀看到众生进入了五浊恶世。三界火宅,就是这个果报火烧得特别厉害,这个生老病死的因缘特别的炽盛,报障。
第二个,“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不是只有报障而已,众生对于这个果报体还特别的爱取,生起爱取的烦恼而产生了烦恼火。这个果报生起烦恼,那个烦恼一直烧,久了他就付诸行动,就开始造业了,就变成业障之火。所以由这个业力,贪着追求故,今生受种种的痛苦;来生受地狱、饿鬼、畜生之苦;即便生到人天,还有贫穷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