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6集《妙法莲华经》
肆、修学宗旨 分二:甲一、圣道门;甲二、净土门
我们看肆,修学宗旨。
当我们踏入了佛门,开始学佛以后,我们未来的生命要处理三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苦乐的问题。这是我们凡夫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我怎么能够让自己离苦得乐。当然佛法的意思就是做两件事: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一方面通过不断地对过去的过失进行追悔、诃责;一方面,对于未来,我们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的修学来积集资粮。所以我们的学佛,第一个目标就是离苦得乐,就是藏传佛教说的下士道。当然这个要花很多时间。
离苦得乐以后,第二个就是解决空有的问题。我想我们慢慢追求快乐以后,会发觉三界的快乐是有问题的。“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实安乐住。”我们这个快乐,是在什么环境下享受呢?第一个,夹杂烦恼。因为你追求快乐,你有得失心,“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所以得快乐的时候你也不安稳。你一天到晚要么就是怖畏,得到的时候你也没快乐,你害怕失去;失去的时候,你也不甘心。所以我们这个快乐是夹杂着烦恼、业力跟老病死的折磨。后来我们想一想,不划算!这快乐太少,痛苦太多,这个三界的快乐不值得留恋。所以,真正的快乐,一定要把生死给结束掉。只要我们还在三界一天,就没有真正的快乐。轮回没有结束,我们就没有资格谈快乐。
所以我们就开始怎么样呢?从假入空。这个时候我们好乐空性。在空性里面,“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们起大欢喜心。后来我们开始修正我们的思想:原来追求快乐的思想是不对的,人生要追求寂静才对,因为追求快乐要付出代价。这个思想你不改变,那后面就有很多的三恶道的过失等你了。所以我们从追求快乐的思想提升到应该追求寂静——好乐空性,追求寂静。
追求寂静以后,当然寂静很舒服了,虽然它没有快乐,但至少也没有痛苦。我们人是这样的:快乐不着急,离开痛苦很急迫。空性,虽然“照见五蕴皆空”,不见得会产生快乐、庄严,但是起码“度一切苦厄”。空性的特点是,它会让你离开痛苦。离开痛苦对我们来说就很不错了。但是寂静一段时间以后,你看大乘经典,看到佛陀的功德,你想想说:哎哟,我们不能就是追求寂静,我们应该有更高的理想。所以就开始所谓的菩提的问题了,无上菩提。就是说,既然我可以做得更好,何乐而不为?
追求快乐,然后安住寂静,第三个就是成就菩提。本来这是要三阶段完成: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不要说三大阿僧祇劫,正常人要花无量阿僧祇劫,慢慢走,因为你得进进退退。但是你学《法华经》,可以一次到位,快速成就,叫做大白牛车。
古人说“成佛的法华”。你说,我不学《法华经》,难不成我就不成佛吗?你还是可以成佛,但是你走的是弯路,你没有找到捷径,就像念佛一样。你说,我观想、观像也可以往生。也可以。但是持名一法,直接稳当。你只要创造一个音声,一句弥陀念、诵、听,你创造一个音声,再把它听回去,你就能够“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下手易,成就高,你何乐而不为?这持名就是捷径。
诸位!如果持名是跟弥陀感应道交,它是提供一个捷径,那《法华经》就是成佛的捷径。它也可以说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只不过持名是他力摄受,《法华经》是自力成就。我们只要通过一种正确的操作,其实成佛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困难。只是我们以前摸不到正确的方法,就是瞎子摸象,到处乱找。
甲一、圣道门 分三:乙一、安心;乙二、观心;乙三、发心
那么成佛之道应该怎样找出捷径呢?请看以下的说明。
第一个,我们先谈从自力的角度找到圣道修行的捷径。先看圣道门,再看净土门。
乙一、安心。
圣道门,第一个,安心,安住清净心。这个是《法华经》第一个思想,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那么第一个,为什么要修空?第二个,要空掉什么?这个我们要注意一下。我们先往下看。
我们凡夫没有修《法华经》之前叫做根、尘、识。就是,我们的思想活动是怎么来的呢?第一个,我们的果报体。你可能是一个男人,一个女人,或者是一个畜生的六根。当然这个根一定要是人道最好,我们必须有一个人道的六根。第二个,接触六尘。这个尘就是业力了,业力变现的,可能是顺境、逆境,不管。第三,根尘碰撞产生心识的活动。所以诸位!我们现在的心叫做什么?叫做现前一念心识,不是心性,是心识。
那么现前一念心识可不可以用呢?不能用,这里面太多垃圾。我们从一念本来清净的心,不小心落入轮回,生生世世在六道打滚以后,留下很多的人生经验。这个人生经验,如果你不学佛,你不离开三界,那这些人生经验也不会障碍你。如果你修的是安乐道,它也不会障碍你。你还可以打打妄想,回忆一下过去美好的事情。但是,不要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