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七五章 90nm光刻机
“邓院长,我代表京城半导体公司,奖励研发部500万元。”
啪啪……
8月15日,接到总经理魏建国的电话,京城光刻机研究院研发成功了90n制程工艺光刻机,孙健非常高兴,第二天上午就乘飞机从江城来到京城,在京城光刻机研究院会议室接见了包括院长邓国辉院士、副院长欧阳明院士、副院长陈伟长院士、光刻机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夏季常院士在内的200多名90n制程工艺光刻机研发部的研发人员。
京城光刻机研究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研发成功90n光刻机,厚积薄发,孙健不会感到惊讶,经过近9年的快速发展,加上舍得投资,京城光刻机研究院下属10家研究所(部)人才济济,国内近八成的顶尖光刻机人才都在这里。
京城半导体公司拥有4名光刻机专业顶尖的院士,教授、研究员、教授级工程师近百人,这在国内科研院所和公司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如今没有专业博士文凭,很难进入京城光刻机研究院。
1998年9月,gca和nikon先后研发成功90n制程工艺的光刻机;2000年8月,tel、ib、it、ad、hp各自投资25亿美元(包括基建费用)建设的一条12英寸晶圆、90n制程工艺的半导体生产线先后量产。
2000年,asl、canon、svg先后研制成功90n制程工艺的光刻机。
1999年,pgca半导体公司申请从gca购买一条12英寸晶圆、90n制程工艺的半导体生产线,但遭到美国商务部否决,重新申请购买一条12英寸晶圆、180制程工艺的半导体生产线,3个月后才批准,2000年12月7日,这条生产线才量产。
得陇望蜀!
2000年12月底,孙健怂恿中村三郎代表曙光东芝晶圆公司,从东芝公司引进一条12英寸晶圆、90n制程工艺的半导体生产线,但遭到日本半导体协会拒绝;曙光东芝晶圆公司花费15亿美元(包括从bsec采购40台250n制程工艺的光刻机)从日本引进了一条12英寸晶圆、180n制程工艺的半导体生产线,如今还处于设备安装阶段,9月下旬试生产。
国内有了二条12英寸晶圆、180n制程工艺的半导体生产线,台积电、三星都只有一条。
京城半导体公司(bsec)研制成功的90n制程工艺的光刻机虽然比gca和nikon晚了近三年的时间,比asl、canon、svg晚了一年多的时间,但已经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美西方国家禁止出口最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线给国内,孙健多次遭遇“有米无锅”的局面。
1993年3月,孙健奉命接手工业部四十五所、中k院微电子研究中心和中k院沪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及其配套工厂,组建bsec,bsec生产的光刻机,制程工艺同gca和nikon相比,相差四代,落后20年都不止!
bsec同中k院、华清、燕大、哈工大、国科大、华中大学、沪海硅片制造厂、冰城光源材料厂、金城激光器制造厂、金城金属气体厂等97家科研院所和公司长期保持合作关系,联合开发单晶硅、光源材料、激光器材料和光刻气体等技术攻关项目。
半导体产业发展日新月异,要不是全球光刻机产业被193n波长的世界性光学难题卡住了,gca和nikon早就研制65n制程工艺,甚至40n制程工艺的光刻机了。
一步先步步先,光刻机的制程工艺不是花钱就能迅速解决的技术难题。
孙健将bsec赶上gca和nikon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全球光刻机产业被卡在193n波长的世界性光学难题上。
bsec借助于出售磁悬浮式双工作台系统技术收取的专利费,于1995年实现盈利后,拿到了特批的上市额度,在鹏交所公开发行了15亿股(包括1000万职工股),发行价6元,融资873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其中8亿元用于研发8英寸晶圆和500n制程工艺光刻机,073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总股本增加到95亿股,每股净资产345元。
1996年6月24日,bsec在鹏城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其中1000万职工股于6个月后流通),首日以1758元收盘,上涨1158元,涨幅193。
光刻机被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综合体现。
1997年最高涨到4578元,bsec成为鹏沪股市第一科技股。
bsec1996每股分红12元;1997年10配3股,1998年10送13元,1999年10送18元,2000年10送2股,如今总股本增加到1521亿股,总资产9652亿元,净资产5703亿元,每股净资产375元。
周三,bsec收盘2754元,总市值41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