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石碾子,研究新吃食
自从搬到新住址以后,城门一关,看着就安心不已,正好冬季无所事事,阮新月就开始又研究吃食了。想着今年收回来的稻子和玉米还没有给大家尝过,虽然大家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但是阮新月说是粮食,大家就都收回来了,收是收回来了,但是大家也都还没尝过呢。
于是阮新月想着拿出一部分稻子来给大家尝尝味道,虽然不能吃饱,但是煮个粥还是可以的。玉米收获得多倒是可以好好吃几顿。想要把玉米和稻子吃到嘴,还是要先弄个石碾子出来。
碾子作为一种传统的农具,通常由多个部分精心构造而成。首先是碾台,它稳固地支撑着整个碾子结构;接着是碾盘,其中心位置设有一根竖直的轴,与上方的碾架相连接。碾架中间则装置着巨大的碾滚子,一般通过人力推动或者家畜牵引来运转。
想着石碾子的样子,阮新月带着两个哥哥出去找了两块大石头,一个选尽量圆一些的,另一个选一个面积大大的,这两块石头实在是太大了,没办法又回部落里叫了几个男人一起才把它们搬回部落里。
把这两块石头都搬到固定的位置以后,首先要先修理那块圆溜溜、胖乎乎的石头,拿起精心挑选的类似锤子和凿子的石头,对着那块大石头叮叮当当一阵敲打后,它就变成了一个长约七十厘米、直径约六十厘米的圆柱形碾砣子,这东西又叫做碾砣或者碾滚子。
完成之后,先把它放到旁边搁着,接下来得处理一下那块更大的大石头啦!继续挥动手中的工具,努力地敲呀打呀,让它变得更圆润些才行,等到最终变成一个直径大约一百七十厘米的大圆盘时,就可以当作石碾子的底部啦,人们通常称这个部位为碾盘。不过呢,由于这块石头本身的高度有点低,不太方便操作,所以需要在下面用其他石头之类的东西搭建一个坚固又平稳的台子,接着再把碾盘安放好。最后一步,就是把之前做好的碾砣子放置到碾盘上面。
为了避免碾滚子在滚动的时候不小心掉下来,阮新月想了一下印象中石碾子的样子以后:她找来一些木头,巧妙地搭成了一个方木框,用作碾架。在碾盘的圆心位置确定一根粗壮坚实的碾柱之后,将碾架的内侧与竖在碾盘中心的碾柱连接在一起,碾架就能稳稳当当地固定住碾滚子了。
碾架的外侧多留出了一截木头,可以当作推动碾子的手柄,或者以后也可以用于绑定牵拉牲畜的杆子。
做好了石碾子,刷洗晾干以后,阮新月迫不及待的搓了四五穗玉米,拿到碾子上细细的碾成玉米面,虽然不如现代买的那种玉米面细,但阮新月也已经尽力了,实在是筋疲力尽,手都抬不起来了,煮玉米糊糊的时候手抖得跟帕金森似得。
好在最终的味道还不错,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一年来她吃没味道的食物多了,已经习惯了,这原滋原味的玉米糊糊,也香甜的很。
第二天特意叫来力气大的乌日来帮忙推磨才把够全族人吃用的量给完成,这回乌日也累的服气了,直呼没劲了没劲了。
整整煮了两大锅玉米面糊糊,分给族人们一人一大碗,吃的众人迭声称赞,但煮糊糊的阮新月脑子里却突然产生一个画面,小时候在老家喂猪喂狗也是煮的这样的糊糊,好家伙一不小心把自己都骂了,晃晃脑袋,赶紧把这画面晃掉。
之后又煮了一锅大骨头炖肉,用剩下的玉米面和面蒸了一锅玉米面窝窝头,头一次这么吃的族人们都挺新奇的,阮新月盛了一碗肉汤拿了几个窝窝头去看格玛,因为孩子还小,天气又冷,所以最近格玛都没有出门了,只在家里照顾孩子。
经过数日以玉米面糊口后,阮新月终于按捺不住对那香喷喷大米饭的渴望,向稻谷伸出了“魔爪”。其实她早就垂涎欲滴,但却迟迟未动手,原因无他,只是担心若使用石碾脱皮,恐怕会将米粒一并碾碎。
于是乎,阮新月煞费苦心地花费整整两日时光,精心打造出一款舂米工具。这款自制神器外形酷似一只捣药罐,配有一根木棒和一只容器。其制作工艺颇为繁复:首先需觅得一块巨石,然后耐心地将其雕琢成一个凹陷状,形状宛如一只巨大的酒杯。完成后的臼口直径至少达 70-80 厘米,接着便可将稻谷置入其中,再舞动木棒,一次次用力捶打进去。
然而,不过寥寥数次挥棒,阮新月便已感到双臂沉重如铅,难以抬起。历经两日艰辛方才制成的工具,到头来却因自身体力不支而无用武之地。无奈之下,她只得重拾石碾,毕竟它虽笨重些,但起码还能推动。未曾想,经此一试,果然证实了用石碾脱皮并不会压碎米粒,但前提是必须时刻留意状况,转动次数过多亦难免出现碎米现象。
香喷喷的大米饭没吃到,想给全部落的人都尝一口,肯定是不能做干得了,只能喝点粥了。果然这两样主食都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主食终于吃到嘴了,菜什么的除了干菜也留不到现在,而那些菜在新鲜的时候早就都尝过了,所以阮新月又朝动物们下手了。
瞄了好几天,终于选择了朝兔子下手,兔兔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