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泉州之战(六)
泉州造船历史悠久,春秋至战国初期,泉州属越国地,其土着居民统称百越族,擅长造舟航海。
隋唐至五代时期,泉州已经是四大对外交通港口。其造船业发达,所造海船船身巨大,结构坚固,载重量大,抗风力强。
水密舱技术最迟是出现在唐朝的,至宋朝更是将水密舱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这种黑科技领先西方一千多年,西方直到1795年也就是18世纪末,英国佬才开始使用水密舱技术。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水密舱技术最早出现于晋代,但是至今未见任何晋代沉船实物为证。
华夏水密舱技术不但存在于史料中,更是有出土的古船实物佐证。
1973年6月在江苏如皋发现的唐代沉船,船长约18米,共9个船舱,两舱之间设有水密舱壁。
船舱最长为2.86米,最短的为0.96米。
这是真品实物,可不是意大利佬搞的什么2300年前的青铜器,捞出来水一冲新崭崭的。
青铜器上面刻有什么某某世家大族,结果全都是绝后的。
西方历史上出现的所有的“名门贵族”,全特酿的都是一个后代都没留下。
(统统断子绝孙,呵呵。)
水密舱技术使得即使船体破损了一两处,某些舱区进水,船也不会沉没。
水密隔舱技术看起来简单,却被誉为人类航运史上的最伟大发明。
另一个好处就是增加了船舶的横向强度。
宋徽宗时期因为陆上交通并不相邻,为出使朝鲜建造了“神舟”,载重量竟高达两万石,一千两百吨以上。
(石120斤=240万斤=1200吨)
“龙舟”海船主桅杆高十丈,头桅高八丈,共装帆110幅。
史书记载:“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鹢首,屈服蛟螭。”
泉州在元朝时期形成上宽下窄周长三十余里的一座长形状的城郭,故而又称鲤城。
三国时期便置县管辖,南北朝时期又设郡。
从宋朝开始逐渐发展成世界第一大港。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异常活跃的海贸为南宋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这也是南宋有足够财力抵抗元朝近半个世纪的一个原因。
提到泉州,阿拉伯人蒲寿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其祖上原居广州,后迁徙到泉州,世代经营海上贸易。
其父任泉州市舶司长达三十年之久。
泉州市舶司主要管理泉州各个海港海外贸易事务。
蒲寿庚此人通过贩卖各种物资,攫取了巨额财富。
“致产巨万,家僮数千。”
蒲寿庚于1276年投降元朝,继而对居住在泉州的宋朝宗室展开屠杀。
至此,彻底与宋朝决裂。
泉州港三湾十一港,港湾交错,水道深邃,绝对是天然的良港,陆上交通也相当畅通。
大宋祥兴二年三月底。
在历经近20天的航行之后,大宋水师包括俘虏的蒙元船只在内,共计三百五十余艘战船终于抵达泉州附近。
一路上可以说有惊无险,顺手剿灭了几伙小海盗,顺便缴获点钱粮。
小股海盗,几艘破船,几张破弓,几把破刀,也敢对抗大宋皇家水师。
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文天祥笑呵呵地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黄鹤和他手下的一百多名“天子亲军”。
黄鹤也是一脸的无奈,丞相竟然把这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自己。
没办法人家是大帅,大帅有令,谁敢不从。
于是乎,被包围的海盗成了特种部队练习枪法的活靶子。
又是兵不血刃,还不如沙全的广州水师耐揍呢。
高喊着“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海盗们还没反应过来,便已经死的死,降的降。
太吓人了,海盗们哭爹喊娘,想要回家吃饭饭。
最郁闷的是那些操作大将军炮的炮手们了,大炮推出来,又推回去。
从海口到泉州两千里海路,愣是一炮没打。
没有军令,谁也不敢打炮。
炮手们个个急得抓耳挠腮,又无可奈何。
一路上,那些近海打鱼的渔民看着悬挂着大宋旗帜的战船,一开始还四散逃窜,可是当发现大宋水师竟然秋毫不犯的时候,又站在渔船上远远地观望着。
而文天祥他们根本没时间搭理这些北地的渔民,也没有时间去搞那些政策宣传等等。
原因很简单,数百艘战船一路向北行驶,这么大的阵势,那绝对是无法掩人耳目的。
要不了多久蒲寿庚之流肯定要收到消息,所以还是赶路要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