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于谦这样的人
“也先控制下的瓦剌很强大,但也先本质上并没有对瓦剌实现一次深度的整合。这导致他的瓦剌在事实上还是一个比较松散的部落联盟。这个联盟如果在没有遇见大机遇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真的打下中原的。”
“很幸运的,历史没有给他们这个大机遇,大明朝廷的决策层依然拥有自我纠错的能力。相反,在联盟体制下,也先方面则陷入到了争执当中。而突然到手的大明皇帝让也先开始在宣化和塞外玩起了绑架勒索的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朱祁镇被架着到各关口,以皇帝之尊要求守将开关献城,这就是叫门天子的由来。”
朱棣被气笑了。
“当也先在各边关进行勒索,并解决瓦剌内部下一步行动的分歧时。没有陷落的居庸关给了北京最大的战略缓冲,这个卡在军都径的关隘让也先不得不走紫荆关绕道来攻打北京。”
“在北京方面完成了政治梳理后,也先因为一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外加上手中的皇帝变成了太上皇,于是恼羞成怒,率军在太监喜宁的带路下,攻破紫荆关,直逼北京城下。北京保卫战正式开启。”
朱棣做了个深呼吸,虽然现在北京的状况很糟糕,但于谦完成的各种准备已经做到了极致,只要不出现内乱,北京城守的下来。
“关于如何防守上,朝堂上再次发生了分歧,大部分人支持在城内死守。”
此话一出,朱元璋和朱棣都知道要糟,不止是他们,朱祁镇之前时代的军事家都知道这样是不行的。
“只有于谦站了出来,坚定的表示要将部队屯于城外,依托坚固的城墙,与瓦剌采取硬碰硬的野战。”
“显然于谦的策略才是正确的,因为作为首都的北京实在太大了,哪怕于谦集结了二十二万人的防御兵力,放在城墙上都是不够的。”
“这还是其一,其二就是如果瓦剌采取围而不攻怎么办,北京当时的人口超过两百万。一旦后勤被断,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其三,如果瓦剌绕过了北京,深入到河北,山东腹地去劫掠,那将会是明末满清入寇的画面。”
听到这的崇祯顿时有了想法,不管以后怎么样,他打算把北京的城防先弄好。
而从萧盼盼的话里,朱棣听出了最后的结果,于谦的意见得到了执行。
“其实经过朝堂上的政治梳理,外加上于谦在防御上的充实准备,这时云集到北京城的大军已经逐渐恢复了士气。”
“同时于谦对北京展开了大规模清查,大量瓦剌潜伏在城内的间谍被抓了出来,导致也先的情报能力开始失真。”
“战时的赏罚政策也被确立,立奇功者,升职三级,赏银二十两;头功,升职二级,赏银十两;常功,升职一级,赏银五两;战死者,子孙袭升二级,赏银二十两。”
“并规定,领兵头目退缩者,斩首;军士退缩者,许后队斩前队;其余退缩、降敌、掠民财物等皆有相应惩罚。”
萧盼盼点了点头,“简单来说,于谦在北京实现了一次全民总动员。其实不止是北京,几乎半个大明都在总动员。”
“十月初八,朱祁钰命于谦都督各营兵马,节制所有武将;并采纳于谦到城外野战瓦剌的主张,将二十二万大军分别防守京城九门。于谦本人则亲至德胜门参加战斗。
“十月初九,明军要求凡是有盔甲者不出城迎战的斩首,等各部队出城后部署完毕后,京城将城门全部关闭,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
朱棣一直堵在心口的一股气此时总算是舒缓了出来。
从萧盼盼的话语里,他已经完全复盘了这次也先寇边的全过程。
首先是边军战力的衰减导致也先取得了阳和一战的胜利。接着就是朱祁镇的贸然出兵,导致京营军队陷入到了后勤缺乏的高强度行军当中,战力骤减。然后是自大无比的在弱势情况下寻求主力决战,导致精锐中伏,大军溃败。
如果说最后土木堡那一下被彻底的压死,是这小子在不知情的状况下钻进了也先的包围圈,还算情有可原。
但在此之前的所有错误都是由他亲自造成的,是这一系列的错误导致了最后的土木堡结局。
经过这样的复盘,深知军旅之事的朱棣已经明白了一件事,瓦剌的战力不够,明军的战力不差,想打下北京瓦剌还欠火候。
与此同时,他注意到了光幕里展现的军事态势,大明的其它勤王军队正在往北京赶,特别是辽东的一支军队已经到达了永平。只要于谦能坚守住,也先的这支孤军将会迎来属于它的土木堡。
而萧盼盼之后的叙述证明了朱棣的判断。
在了解了于谦在整个北京保卫战过程中的调度,安排,甚至身先士卒后,朱棣越发的欣赏这个文人了。
这样的欣赏让朱棣陷入到了一种怪异的矛盾中。
在萧盼盼的话语里,皇权和文官仿佛永远都在厮杀,但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