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一切开始颠倒了过来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的开篇第一句,其实就在说两个字,谨慎。
它包括国家层面的谨慎,更包括个人的谨慎。可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越是浅显直白的道理越是让人难以去遵循。
当光幕的地图上,三路大军中的右路军开始因为前期作战的顺利,贸然突进向前时,各时空的帝王将相们就已经确定,这支觉得优势在我的军队又输了。
“真是主动的往包围圈里钻啊。”朱棣看着他们的行军路线,忍不住笑道。
尽管大部分古代将领都猜到了结果,但一个师的全军覆没,和师长被俘的结局还是让古人们感到了格外的吃惊。
在这一刻,他们突然发现这支总是在通过高速机动寻找战机的军队,其战斗力正在肉眼可见的增长。如果继续让他们这样发展下去,整个中华大地上的态势绝对会发生一次巨变。
同时,他们也发现,这支军队的对手好像从来都没有认真的去研究过自己这个敌人的作战风格,和战略战术。连续多次的失败,并没有让他们有什么改进。
他们不开会的吗?这个想法刚一冒出来,很多帝王将相就忍不住笑出了声,很显然有些事是会传染的,悄无声息的那种。
不过让他们更觉得啼笑皆非的是,在这次战役的整个溃败的过程中,居然出现了救援部队不动如山的情况,而且还非常丝滑的来了一出自行撤退。
看上去真是一点负担都没有。
皇帝和将军们都笑了起来,这样的迹象明明是一个国家快亡国时才会出现的,而现在却出现在了一个名义上实现了统一的国家。
是啊,名义上的。
萧盼盼要是知道了这些帝王将相的想法,高低会告诉他们,这是个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充满了王超末日气息的朝代,每一个能在史书上找到的朝代灭亡原因,都能在它的身上找到。
光幕的展现和萧盼盼的解读并没有停止,因为胜利之后的转守为攻再次上演,这又是一次简单直白的追击战。
看着光幕里三路大军的败退路线,经常带兵打仗的古代将领们忍不住摇起了头,真是难看到了极点。而那些无比刺眼的损失数据,更是他们感到了这次败退的可笑。
这场只持续了十五天的战役,真的就如诗中所言,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
最后五战五捷,歼敌三万,缴枪二万带来的影响是战果的进一步扩大。
光幕的地图上,赣东,黎川、南丰、建宁、泰宁、宁化、长汀等广大地区都从原本死寂一样的青蓝色被染成了鲜活的红色。而最让这些古代皇帝感到意外的是,这片红色即将连成一片了。
对这些皇帝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很微妙的体验,特别是那些当着守成之君的皇帝,他们第一次具象的看见了星星之火的燎原。
这样的胜利让各朝各代的人都陷入到了长长的感叹和钦佩中。
不过依然有人是清醒的,特别是那些长期在政治旋涡中泡大的人,他们已经察觉到了危机的降临。
随着萧盼盼的说明,他们惊讶的发现,第三次战役开启的如此之快,这次战役完全没有给出任何调整的时间,
三十万兵力的围剿,让古人们莫名苦笑了起来,而快速突进的策略显然是抓住了对手没有得到休整的时机所特意制定的。
至于让上一次的败军之将依然参与指挥的操作,倒是让各时空的皇帝们倍感亲切。
并进长追夸伟略,腥风久欲昏河岳。三十万人齐逞虐,情更恶,三门主义烧杀掠!英勇红军凭肉搏,红旗翻动白云没。地动天摇风雨跃,雷霆落,渠魁今日应活捉!
又是一首让人热血翻涌,心潮澎湃的诗句。此诗一出,结果不言自明。
但通过光幕展现出的过程来看,古人们还是看到了这次战役的惨烈。连续的开战让这支军队陷入到了疲倦之中,惯用的机动策略因此没有被充分的发挥出来。
敌军的强势和力量的聚集是可以直观看见的,和前两次战役相比,这次他们基本控制了整个战场。可即便如此,那支军队还是只用了三万人就撕开了对方肚子上的一团血肉。
歼敌7个师,17个团,俘虏一万五千余人,缴枪两万支。这样的战绩,古人们已经麻了,也已经习惯了。
与此同时,华夏大地再一次迎来了剧烈的变动。时间滚动到了那一年的九月十八日,白底红点的膏药旗污染了整片东北大地,两广地带开始躁动不安。
时局的变动,让第三次战役提前结束。
但所有古人都已经意识到,最大的危机来了。因为他们看见那片鲜活的红色已经彻底的连成了一片,但那片一直在上海闪耀着的浅色红星却突然熄灭了。
经过萧盼盼的解释,古人们知道了原委。他们觉得,叛徒的出现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只是他们对这种相隔千里的遥控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