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东林君子】
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害怕奏折机密泄露,只好让心腹交会转呈明熹宗。
此奏疏中列举了九千岁魏公公的二十四条罪状,还揭露了他迫害先帝旧臣、干预朝政,以及逼死后宫贤妃试图谋害皇子,操纵南北镇抚司锦衣卫与东厂锦衣卫滥施淫威等罪行,最后还指出魏公公专权的恶果是〈致掖廷之中~擅天子之权〉但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都城之内,亦但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
还极力请求明熹宗大奋雷霆,集文武勋戚,敕刑部严讯,以正国法。
可以说杨御史此疏,字字句句,如雷霆万钧,击中魏公公的要害,而且奏折还是联合其余大臣们联名撰写的内容,其身后牵扯到了一大批群臣官僚,因此魏公公听闻奏折后惊恐万状。
他慌忙跑到明熹宗面前哭诉其冤,毕竟这些事情皇帝陛下要是真的查起来,可谓是一查一个准,不过明熹宗也不傻,他的帝师毕竟是著名的明辽东总镇经略:孙承宗,所以说明熹宗不识字那是不太可能的。
不过他当初即位后就看出了朝堂之上党争暗流不断,而要想真正控制住党争,不影响军事发展,以及朝廷国库税赋要运行,那就必须要拿东林党员开刀,毕竟江南商业发达,且未曾遭受战乱以及天灾人祸的影响,对于许多官员富商来说,还是比较富有的。
再加上辽东战事以及西南战事吃紧,大小都需要军费开支,因此朝廷国库分分钟需要黄金白银进出。
而当初培养魏公公的目地,除了平衡党争影响朝堂日常事务外,那就是要养出一条真正属于皇权控制,完全听命于朝廷的狗,现如今可以说魏公公就是那个既可以打压住朝堂群臣,又可以替皇帝收拢朝廷国库税赋的人,虽说害了部分忠良,但皇权却依旧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上,无人能够撼动。
至于魏公公那可以说就是皇帝手中的一枚棋子,让他变九千岁镇压官员收拢钱财,那他就是九千岁,反之不让他有权利的时候,那他就是一个阉人。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九千岁从来没向百姓征过一文钱的税,因此用起来很方便不会伤到自己。
而东林党们却不同,明面上是君臣关系,背地里却打着自己的算盘,为自己谋取福利,有时候还经常忤逆皇帝的意思,但皇帝也拿他们没办法,谁让太祖洪武高皇帝陛下定下的刑不上大夫规矩!
再加上之前尝试改革的明武宗正德毅皇帝:朱厚照,就是因为想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独揽皇权的想法,结果年仅31岁就不明不白的落水死亡,反观假借炼丹的明世宗兴王嘉靖肃皇帝:朱厚熜,明面上信道,实际上却手握大权北驱鞑靼、东平倭寇、南收复安南都统司。
因此明熹宗也是照葫芦画瓢学得明世宗,不过他不信道,而是喜欢木匠,经常做一些木质东西用来打发时间,麻痹官员,让他们以为皇帝不理朝政,官员好为自己谋划福利?
实际上则是让魏公公来监视官员的一举一动,随时随地打压他们贪污受贿的行径,也好分担自己的压力,因为明熹宗文化水平不高,虽说识字但是不多,太深含义的理解不了,而魏公公虽然初入司礼监之时,也是个文盲。
但是明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东厂提督九千岁:魏忠贤,经过后期的学习,现已经能够熟悉掌握批阅奏折能力了,可以说在这点上比明熹宗:朱由校,略微强点。
再加上两人从小的主仆关系,所以才让彼此之间非常信任。
眼下却被东林党成员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涟,给上奏弹劾自己的棋子,因此明熹宗心知肚明早晚会有这一天,也是时候跟东林党员们一较高低了。
于是就故意当着南北镇抚司锦衣卫、府军左右卫以及腾骧四卫与部分大臣们的面,在养心殿内说道“朕识字不多,还请忠贤念予朕听。”
这实际上也是在打暗语。
果然听出门路的明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东厂提督:魏忠贤,当即就让明司礼监秉笔太监:王体乾,负责念奏折。
他故意削减罪状,把重的罪名以及部分罪证直接选择不念出来,弄得明熹宗真假难辨,好坏不分,一旁的官员们则大惊失色!
随后明熹宗还反过来安慰九千岁让他放心,这些都是小事,回头就处置杨御史,办他个诬陷之罪。
不过事件虽然是平息了,但自此以后,也让九千岁对杨御史恨之入骨,还被列为东厂头号死对手。
6月11日,明内阁首辅:叶向高,认为事情差不多到了决裂的份上,是极不应该的,又加上有朝臣先后上疏数十次,还有人劝说叶阁老颁布这事,可以借此机会搬倒魏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