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山海四罪与九尾天狐
此特殊而强大的法器,里面竟然封印着的,赫然是“山海四罪”,以及一只来历不凡的九尾天狐的魂魄。
山海四罪,指的是共工、三苗、鲧和欢兜。
这山海四罪,在古书中早有记载:流四罪即迁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殛鲧于羽山。且与五帝之中的舜有关,舜的功绩之一就是平山海四罪。
首先是三苗,传说是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一个古族之名。亦被称为“苗民”、“有苗”等等。
传说三苗是“九黎之后”,也就是蚩尤的后代。
尧时,三苗作乱,于是尧发兵征讨,作战于丹水,击败三苗,并将三苗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
到了大禹继位后,三苗再度作乱,于是大禹与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七十天的大战,从此以后,三苗便消失在在历史之中。
在山海四罪里面的共工,则是最为人们所熟识,主要就是因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传说。
古籍记载,共工是
“人身蛇面、赤颜朱发”,据说共工作尧的水官,尧评价他“静言庸为,象恭滔天”,意思是说,共工话讲得好听,做起事来不按章法又做不好,表面恭敬,事实上无法无天。
后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不成而“怒触不周山”,使得“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惹出如此大的祸端,凡人难以收拾,最后还是让女娲给他收拾烂摊子,被流放至古幽州。
欢兜,相传为上古时唐尧时人,出自于一个有五千多年渊源的古老部族。亦是是苗族先民的首领,曾加入过炎黄部落联盟和华夏联盟,因与共工、三苗、鲧一起“作乱”,被舜流放到崇山。
鲧,本是颛顼氏的后代,在《山海经海内经》中描述:“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为鲧。”
而鲧又是禹的父亲。鲧因为治水不成而被治罪,鲧治水的方法为堵,但由于水势过大而失败,直到禹采用疏通的方法,又得到应龙的协助才将洪水制止。
而《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之于羽郊”。
这些话的意思是说,鲧为治水不违背帝命而偷取息壤,息壤是一种会无限生长的土壤,结果帝命祝融杀他于羽山。
而鲧的悲惨结局却成就了舜的功业,舜也因平“山海四罪”有了让他名列“五帝”的资本。
这“山海四罪”其实都算是人族,也就是四个“罪人”,只不过在《山海经》中,这“山海四罪”都被魔化或神化了。
说起来,这“山海四罪”中任何一人的名头都极其响亮,而在历史上所记载他们的结局,则都是被流放。
实际上,流放只是一种向民众“交代”的说法而已,毕竟“山海四罪”都是罪孽深重之辈,且来历皆很不一般,并且还都具备有翻天覆地的恐怖能力,若是让他
们活着,绝对会变成巨大的祸患。
因此“山海四罪”的真正结局,皆是被秘密处死。
但是由于“山海四罪”皆非凡人,死后魂魄不散,怨气冲天,大禹也意识到,如果放任这“山海四罪”的怨灵作祟,势必会祸乱天下,因此才用“地母之精”铸造了这尊“九州母鼎”。
为了能够震慑住被封印于“九州母鼎”内“山海四罪”的魂魄,大禹还将一只九尾天狐的魂灵纳入其中。
说起九尾天狐,《山海经》中有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在古籍传说中,九尾狐乃四脚怪兽,通体上下长有火红色的绒毛。善变化,蛊惑。性喜吃人,常用其婴儿哭泣声引人来探也。
据说当九尾狐出现,就意味着世间将有大乱之象…
实际上,九尾狐亦出自于古青丘国的涂山氏族,前者乃是城池名,后者则是氏族名,指的同一族群。
九尾天狐是涂山氏图腾,氏族图腾是唯一的,没有第二个氏族用九尾狐作图腾,因此各地的灵狐都是涂山氏后代,皆出自青丘国。也不存在九尾狐分几族的问题,就一个涂山氏族。只是涂山氏族很庞大,在各地都有子孙而已。
据说大禹来到涂山,遇见一只九尾白狐,并听见涂山人唱歌,说“绥绥白狐,庞庞九尾”,意思就是,如果你在这里“成家成室”,就会子孙昌盛,于是大禹便娶了九尾白狐,也就是一个名叫女娇的涂山氏的女子。
这个人兽婚配传说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意义,乃是涂山氏是一个以九尾狐为图腾物的部族,九尾白狐被涂山氏当作自己的祖先。
由于九尾狐有这么一件很风光的事情,所以后代的狐狸精们总喜欢骄傲地说自己是涂山后裔,炫耀其血统的“高贵”。
除了九尾白狐之外,在涂山氏一族的灵狐之中,拥有最高道行的,却是九尾天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