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7章 风孔之秘
的超级地堡。”
小镇上有东洋地堡?李承垫着脚四下看看,眼目前一览无余的样子,没看见呢。
“老板想去看看?我带您过去,很近的。”于洋笑道。
和老蒂姆还有安德烈打声招呼,又让周典几人陪同他们去采购,李承跟着于洋去看东洋地堡。
这座地堡,位于小镇出口位置,属于半山洞地堡,灌木遮掩,相当隐蔽。
难怪在小镇入口处看不见。
地堡住着四户人家,于洋上前和一位四十来岁黑瘦中年人嘀嘀咕咕说了一通,又塞给对方一张钞票。那位中年人最终咧嘴笑着点头,同意放李承一行进去参观。
地堡外围半人高的水泥胸墙,已经坍塌大半,但厚达一尺的墙体,依旧矗立在那。
前伸的卫堡基本完好,双层一共六个房间,房间内没法细看,住户将里面弄得跟狗窝似的,还散发着一股莫名的怪味。李承只是简单一眼,墙体上的射击孔瞭望孔,被住户用砖头报纸堵住。
循着仄仄的水泥台阶上到楼顶,视野一下开阔起来,基本上对达加米小镇一览无余。依山体而建的炮台,只剩下两个凹口。
于洋介绍说这是41式75山炮的炮位。
他说的什么轮位、凹口卡槽位以及退距什么的判断依据,李承不懂,不过还是能看出,这一位置架上两门山炮,足以封锁进入达加米小镇的所有车辆。
41式75山炮是东洋陆军联队的标配,一个联队配属一个41式山炮中队,每个中队配属四门41式75毫米山炮。
也就是说,当年驻扎在达加米小镇的东洋兵,至少一个联队,否则不可能有山炮炮位。
卫堡连通山洞内部。
山洞入口巷道宽度两米,高度两米五,能开进一辆卡车,工程量不小。
巷道两侧晾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这里是风口,比潮湿的外部还要容易干。两个皮肤棕黑色的孩子围着李承一行人看热闹,被那位一直随行的中年住户赶走。
巷道长度大约二十米,里面豁然宽阔起来,尽管被各式各样的建筑材料搭建成一个个小屋,可李承还是能预估出总面积超过四百平米。
地面是干裂的水泥,有四堵厚达两尺的钢筋水泥承重墙,山洞高有五米。
李承转了一圈,有些疑惑,这里的空气竟然要比卫堡房间空气要好,可是没看见通风系统。
“这里有通风口?或者别的出口?”李承回头问道。
于洋自然不知道,他转身对那位中年人一阵嘀咕,说的是马来语,宿务口音。因为钟女常住吉隆坡,李承多少懂一点马来语,可带上浓郁的宿务口音,就彻底歇菜。
那位中年人指手画脚的,这不用翻译,大意是带大家去看。
绕过一道承重墙,来到右侧的山壁处,这边冷风嗖嗖的,还传来一股尿馊味,大概是有住户晚上偷懒不出山洞,在这边随地小便。很快,就看见山壁的顶端距离地面四米高的地方,有着一个一尺高一尺宽的风洞,被铁栅栏焊死。
风是从这个风洞传过来的。
“风洞通往什么地方,你们知道吗?”李承捂着鼻子,用吭哧的马来语问那位中年人。
那位中年人听懂了,抬手指指头顶,又嘀咕一段话,大意是风洞可能通向山顶,具体情况他也不清楚,没人闲着没事,爬那么高去看通风口。
李承习惯性的揉揉眉心,心头疑惑依然无解。
怎么说呢……两个疑点。
其一,通风口建设,有点不科学。
穴体建筑的通风,都会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眼前这个尺平方的风洞,明显是进风口,可是,常规穴体建筑的进风口,往往建设于建筑的基部,这样有助于冷热交替,形成循环。
而眼目前的进风口,竟然设置在距离地面四米高的地方。
这就有些奇怪。
另一个疑点是,通风口建在离地四米多高的地方,还搞什么钢筋栅栏?
也许,自己想多了,兴许是挡住从风口转进来的小动物什么的。
李承摇摇头,转身往回走,准备离开,绕过承重墙时,眼睛瞅见墙上靠着一架竹梯。
得,自己上去看看不就清楚。
他示意于洋,搬上扶梯,几人将扶梯靠在通风口的位置。
于洋要上去,被李承拉了一把,他自己手拿激光手电,上去看个究竟。这不是什么危险活,于洋几人也没争抢,分列梯子两侧扶好。
风很大,吹得李承头发都散乱开来,伸手拽拽通风口的钢筋栅栏,手套上满满的铁锈,手指粗的钢筋,已经腐烂的差不多,可即便腐烂,也不是手能撼动的。
风洞口确实有些浮灰和动物活动的痕迹,但没有落叶!这无形中又加深李承的怀疑——风洞如果直通山顶,怎么会没有落叶呢?
他拿着激光手电,透过栅栏缝隙,